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的种植技术方法 - 种植技术

水稻的种植技术方法 - 种植技术

水稻的种植技术方法-种植技术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

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

广义水稻区别于旱稻;狭义水稻指淡水稻,区别于海水稻等。

按稻谷类型,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

还有其它分类,水稻一般栽培于水田,无土栽培的是水上稻。

水稻一般没有一米高,2米左右的为新培育的巨型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水稻的种植技术方法。

水稻的一生水稻介绍1、水稻一生概述水稻从种子发芽到谷粒成熟全生育期中,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开花、灌浆到成熟,每一个生育期对外界条件即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养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掌握它的生长规律,不断提高水稻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水稻的一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主要是建成营养生长器官,为生殖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从幼穗开始分化到稻谷形成,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期主要是长穗、开花、灌浆、结实。

构成产量器官,同时,根据水稻外部生态显著变化的情况,又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这些时期通常包括:秧苗期,移植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黄熟期等。

这两个阶段和这些生育期是互相交叉,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2、水稻优化控灌技术水稻是喜水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水稻的各个生育阶段对水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实行科学用水,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2.1水稻节水技术概述水稻和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把水稻称为水生作物,这说明它离不开水,水稻需要在一定水份条件下生长,这是它的生理需要,但是,水稻又和它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分不开。

人们称水稻是水生作物,但水稻的一生并不是每个生育阶段田面都要保持水层。

有时田面需要浅水,有时不需要水层,实践上看,水稻是一种半水生作物,这就为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旧的整地和灌水方法,以水整地为主,深水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根系发育,因此普遍低产。

高产水稻必须改革稻田的整地灌溉技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水稻有个良好的生活条件,水稻的高产经验是:“要以根定水”“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产”;二是“水肥气热”这四个条件与土壤肥力相互配合,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干干湿湿,壮根保叶,提高产量。

在稻田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就可以有效地对水稻生育进行促控,这是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研究的基本原理。

节水灌溉具有许多优点。

2.1.1更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能排除有害物质,防止烂根,有利于根系发育。

2、能抑制氮素过量吸收,有抑制无效分蘖效果,并能提高稻株体内的碳氮化,促使结实良好,防止虫害与水稻穗茎瘟病的发生。

3、使土壤呈氧化状态,可增加钾氧化,使水稻的茎杆组织坚硬而不倒伏。

4、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性养分释放,促进有机质分解,为水稻下阶段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5、使稻株既获得必要水分,又不使其感到氧气不足,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

在前期能增大土壤昼夜温差,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

在中期能够限制氮素的过量吸收,能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推迟封垅,控制叶片的角度和基部节间伸长,提高稻株碳氮化,促进生育转换,提高抗倒伏能力。

在后期能防止根叶早衰,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使水稻籽粒饱满,活杆成熟,增加千粒重。

6、水稻群体,协调生长,能形成高产株型(高产株型就是上边的三个叶片短,下面的三个节间短,)充分发挥水稻高产优势。

7、田间渗漏及棵间蒸发等水稻生态耗水的合理调节,减少了稻田养分流失。

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增强,使水稻高产再高产。

2.2水稻的需水规律水是肥的“总开关”,也是土壤中空气、温度的“调节器”,因而水对水稻的生长直接起着促进和控制作用,,搞好水的管理,对夺取水稻高产关系重大。

水稻需水量,稻田水分消耗主要有三种途径,即“棵间蒸发,叶面蒸腾,田间渗漏。

2.2.1棵间蒸发:就是植株之间所消耗的水量(称为生态需水)。

2、叶面蒸腾:就是作物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中的现象(也称为生理需水)。

3、地下渗漏:就是当水稻根系活动层中土壤水分超过饱和水量时,渗入到根系活动层以下的重力水。

根据多年观测试验所得数椐,水稻日需水强度是;分蘖7.0毫米,孕穗拔节期8.6毫米。

水稻整个生育期需水高峰有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分蘖期(峰值主要由棵间蒸发形成的)。

第二次峰值在孕穗拔节期(峰值主要是叶面蒸腾形成的)。

棵间蒸发的峰值是由于水稻前期植株少,叶面积小,阳光能够充分照射在水面上,所以棵间蒸发量就高。

相返随着植株的增多和叶面积的增大,叶面蒸腾逐渐上升,到孕穗拔节期日平均需水量达到最高峰8.6毫米,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这就是水稻的整个需水规律。

2.3控制灌溉水稻秧田及本田管理技术2.3.1育苗技术农谚说的好:“秧好一半稻,壮秧产量高”。

水稻育苗好坏对水稻全年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寒地旱育稀植水稻应用“控制灌溉”技术对育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健壮秧苗,“控灌”技术的优势更能有效发挥。

目前,寒地水稻先进的育苗技术是大棚“旱育秧”(即旱整地、旱作床、旱播种,人工浇水补水)。

“旱育秧”主要技术环节有以下几点。

2.3.1.1育秧场地的选择选好育苗地块,是“控灌水稻”育壮苗的重要环节。

要选择地势高而平坦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质肥沃,透水通气良好,保水保肥,底墒充足、灌排方便的旱田地块。

要在秋天去掉根茬、残株后,用人工或机械耕翻10厘米,整平耙碎。

每15亩本田面积需纯绿色秧田面积100-125平方米。

2、品种的确定和种子处理确定水稻品种。

要选择适合本地的中早熟品种。

要选择在当地已种植3-5年的抗稻瘟病和结实率高的品种。

第一积温区:比如,松粳8号(松98-128)、松粳9号(松98—122)、牡丹江26号(牡98-594)、牡丹江27号(牡99-881)、牡丹江29号(牡98-1130)、龙稻5号(哈99-744)。

第二积温区:比如,龙粳17号(龙育99-390)、龙粳18号(龙交01B-1330)、龙粳19号(龙选99-196)。

绥粳7号(绥98-199)、绥粳8号(绥02-6222)、绥02-6159、绥02-6007、绥02-7015号,龙盾104(龙盾97-1)、垦稻10号(垦92-509)、垦稻11号(垦00-1113)、垦稻12号(垦99-34)、龙稻4号(哈99-85)、)、龙稻6号(哈99-245)、龙稻7号(哈02-220)、莎莎尼等。

主推龙稻7号第三积温区:比如,龙粳13(龙花96-1513)、龙粳14号(龙D99-904)、龙粳15(龙品02-1)、龙粳16号(龙D99-709)、垦稻11(垦00-1113)、绥粳3号(绥92-188)、龙粳20号(龙育1126号)。

晾晒种子:选择晴好天气,在干燥场地上,将种子薄层摊开,翻晒2-3天,增强种皮的透性,降低种子内抑制发芽物质的浓度,激发种丕的活性,打破种子休眠期,使种子干燥一致,吸水均匀,发芽整齐,提高发芽率。

泥水选种:目前一般使用泥水选种,去掉漂浮秕谷。

浸种消毒:将种子消毒的药剂(目前有施保克、使百克)倒入容器中,按要求加清水溶解均匀,再将选出的稻种放入浸泡,浸泡时间长短,主要和水的温度有关,水温15℃,需浸泡5—7天,如水温低于15℃时需浸泡8-10天。

一般100斤水浸种80斤。

催芽:催芽播种,有利于出苗快,出苗整齐,秧苗健壮,目前催芽的普遍方法有两种。

火炕催芽和大棚催芽均可。

3、苗床制作和播种配制床上(营养土)。

将旱田豆地土70%和腐质草碳土30%混拌均匀,掺入壮秧剂,混拌均匀即可(营养剂一定要按说明书的用量使用,不需增加任何肥料)。

平整床面铺垫育秧片。

用木板将床面推平整细后将育秧片铺好,再往育秧片上覆盖2厘米厚营养土,并一次性浇透底水即可。

播种:适宜播种期为4月10日至4月20日。

苗棚内地面温度达11.5℃以上开始播种。

发芽率在90%以上的稻种。

每平方米均匀播芽籽0.5-0.6斤。

将稻籽压入土中,覆土0.7厘米,最厚不得超过1.0厘米,播种后用苗床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灭草。

4、秧田期管理出苗期:从播种到出苗为封闭期。

此期要保温、保湿。

这个时期棚内温度不得低于10℃-12℃,适宜温度是25℃-30℃,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5℃。

如果气温正常,7-9天一叶就能露尖,此期控制苗床水分不要过高,促种子根生长。

此期如果发现床面有点片落干现象,就要及时用脚踩实即可。

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此期需5-7天,是一叶伸展期,鞘叶节根伸长,此期管理重点是,地上控制1叶鞘高在3厘米以内,地下促发鞘叶节根伸长。

适宜温度是20℃-25℃,尽量少浇水,干处适当补水,此期应见绿就通风。

一叶一心期应浇一次预防立枯病的农药(见本空间立枯、青枯病的防治)。

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此期需5-7天,是二叶伸展期。

地上要控制1叶至2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地下促发不完全叶节根生长。

适宜温度是20℃-24℃,早晨或晚间要观察秧苗叶尖处是否有露珠,如无露珠,新展开叶打卷,田面发干,要及时补水,此期要注意通风,加大通风口,昼揭夜盖。

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此期需7-9天,是三叶伸展期。

地上控制2至3叶耳间距1厘米,控制3叶长8厘米左右。

适宜温度是20℃左右,如果发现秧苗发黄脱肥,可在3叶期,每平方米用硫酸铵25克,兑水2.5公斤叶喷,喷后用清水洗苗。

此期要加大通风量,减少棚内外温差。

此期还要防治生理性立枯病和青枯病,如发现点,片发病时应立即灌跑马水冲洗。

移栽前的准备工作:揭膜后,应及时用人工拔除苗床大草,追好送嫁肥,打药预防潜叶蝇,达到带肥,带药下地的目的。

2.3.2控制灌溉本田及田间管理技术。

整地、施肥、泡田整地要以秋翻为主,耕层深度应在20-25厘米为宜,秋翻地有利于晒垡熟化土壤,灭虫灭草。

施肥:基肥泡田前旱整地时施用尿素80-100公斤+磷酸二胺100公斤+氯化钾150公斤/公顷(基肥一定要在放水前施入)。

泡田:5月初开始泡田,灌水时应由高到低,由远至近。

泡3-5天后进行水整地。

水整地的标准是上糊下松,泥烂适中,有水有气,沟清水畅,埂直如线,地平如镜。

地平如镜是指同一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没有偏脸池:上糊下松指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软活,下部土团粒较大,喧松,通气性好,这样有利于插秧,插后返青快、有利于根系的发育。

沟清水畅,埂直如线是指引水渠系修整清障,排水沟加深加固。

保证灌排通畅,保持条田笔直,夯实加固,防止跑漏。

然后用除草剂做土壤封闭处理,目前大多数使用除草剂丁草胺或农思它,用量0.5-1.0公斤/公顷(丁草胺使用时最好是耙完地补水后使用,农思它在耙地混水时施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