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设计探究作者:王春娇许传宏来源:《设计》2021年第19期關键词: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行为模式空间设计引言国土空间规划导向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国各地区建设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展馆数量不断增加。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提到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需求,还要同时推动数字化的发展及智慧化的服务场景应用。
[1] 城市规划馆作为公众了解国家城市规划政策的公共文化空间,面向新时代公众需求及时更新提升观众服务和体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同样作为城市主题型的博物馆,关于城市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相关研究远多于城市规划馆,对于规划馆展示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仍需探究。
综上,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视角,设计符合新时代公众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目前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面向新时代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的设计问题城市规划展示馆作为展示城市发展轨迹的公共文化空间,从2000年全国第一座上海市城市规划馆开馆以来,国内的规划展示馆陆陆续续进入准备建设中,社会发展大环境推动城市规划馆发展。
其一是社会环境,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展馆数量的高速增长。
其二是现状环境,城市品牌化塑造的需求,地区之间的城市竞争。
其三是政策环境,管理体制的主导作用,城市建设展示的需求。
[2] 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当下我国城市规划馆呈现以下现象。
(一)模式单一化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馆都是以上海城市规划馆为蓝本,基本按照“过去-现代-将来”展示框架,广泛应用于各大小型城市规划馆造成单一化的现象。
虽然这种展示框架模式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也因此呈现出各地区同质化的现象,缺乏展示亮点及地域特色。
(二)信息复杂化规划馆的展示内容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即城市历史、建筑成就及未来的城市展望。
但仅城市历史部分的展示已包含地方建筑街区,人文、器物、文化等诸多方面,需要展示内容较多。
展示空间呈现出信息为了包含以上叙述内容,相应呈现的展示方式主要以模型、展板为主,大多数的空间会呈现整个文字化复杂。
展示信息复杂化以致展示内容的主题性缺乏聚焦点。
(三)组织分隔化规划馆展示空间中,城市历史与城市规划空间的衔接,如何与城市博物馆中城市历史的空间区别。
城市文化作为地域特色体现在现有空间中,将城市文化作为空间脉络,在整个展示空间叙事中完整展现,打造以城市为载体的具有主题性的空间,而不是相对分隔的空间组织。
(四)技术形式化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出现各种动态化和科技化的展示形式。
高科技术的展示方式也是规划馆的特色之一,但是需要依据展示内容合理化设置的展示形式,而不是一度依赖展示技术。
部分规划馆声光电媒体的组合应用,导致整个规划馆展示空间的文化氛围感缺失。
[3]二、环境行为学理论介入展示空间设计思考(一)洞察观众行为需求规划馆是传达城市规划信息及国家政策导向的公共空间,展示信息传达的方式非常重要。
展示空间作为传递信息的空间媒介,连接着空间环境中的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展品。
因此,在展示空间中所发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是基于环境而引起的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行为,在规划馆展示场域中探讨各部分的空间要素及各部分要素组成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研究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交互关系具有相互渗透性。
展示空间对于人与空间的交互,“观众-展品-展示空间”三者交互的关系尤其重要。
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着眼于动态信息的收集,这些动态信息包含人的行为动作等。
采用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让设计师洞察空间参与者的行为目的,比如不同空间环境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探究观展行为是洞察观众行为需求的基础。
[4](二)定位空间设计需求环境行为学研究内容是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人的行为作为切入点,设计满足人们行为活动的环境场所。
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法》一书中,拉普卜特尝试建构了人—环境的联系,环境正是通过“意义”,影响着人的判断和行为。
环境通过提供线索影响人的行为,人又靠这些线索来判断或解释行为,这些线索的集合就是环境的“意义”。
[5] 对于规划馆展示空间建成环境意义来说,公共文化空间目的是人人参与,体现公共与公平,因此规划馆展示空间应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从社会性到公共性的意义,环境如何影响空间行为,都需要探讨人在公共空间物理环境中的行为,探究观展行为需求定位观众的空间需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
三、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一)跨界融合设计模式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年轻、活力、发展、包容、亲和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特征。
[6] 城市与艺术结合,一馆两展的形式具有革新性和前沿性,一馆两展跨界融合模式为其带来人流量聚集热点,因此研究选取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为例分析展示空间设计。
[7] 展馆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是深圳市民中心化建筑群中最具现代性的建筑。
深圳市城市规划馆常设与本馆北翼,由于整个展馆建筑空间的独特性,不同主题展示空间结合具体建筑空间形式巧妙布展,布展面积约9000平方米。
深圳规划展以深圳的创新性和先导性的城市规划思想为核心,集合建筑内部空间特色性的环境要素,以现代化的新媒介为技术手段,营造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展示空间。
(二)展示空间行为需求1986年唐纳德.诺曼提出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的概念,他提出的用户体验的3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①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行为层。
行为层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感受,针对展馆空间设计中一些空间装置、高科技展示媒介互动所产生的行动反应。
在对深圳城市规划馆空间参观者的调研中,通过观察行为动态总结出以下三个维度的观展行为需求。
1.认知型环境行为需求:从展示内容到信息传达,完成内容认知行为需求。
比如在城市共生展区,展馆入口的“深圳天赋”和立体沙盘区以及弧形AR展台观众停留观看时间较长。
多媒体显示屏循环播放的“深圳天赋”,讲述深圳地区海岸生物等内容,吸引人们停驻观看和拍照打卡。
在立体沙盘展区,参观者围绕圆形的沙盘,讨论观看微型城市模型,大部分人会围绕沙盘沿走一圈,观看不同视角城市模型。
在弧形展台前,通过AR的显示的静态的海洋生物模型,将静态变动态画面介绍海洋生物,吸引一些家庭型的观看者,有助于低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事物具有科普意义,塑造学习的情景化空间。
2.体验型环境行为需求:从内容认知到空间参与,体验数字交互的展示空间。
在3F-“空间与社会”,在沉浸式的空间环境中了解城市与社会,整个空间由一个个向心型圆形空间组成,每个小空间设置中聆听对话的圆形屏幕,与社会各界学者互动。
以及黑色空间中显示的投影电子书,具有艺术感和仪式感。
“城市影院”的巨幕流水屏幕,观众在观看深圳介绍时,当海浪出现时伴随着声音,脚下也会由海浪的波动使其身临其境的置身与讲解视频之中。
还有给未来城市寄语展区的活动设置,邀请观众参与到城市未来的展望中,激发观众参与城市共创。
3.互动型环境行为需求:从空间体验到空间互动,营造城市互动的展示空间。
比如,在5F 的儿童活动区,一些家长会指导儿童进行模块的移动,作为“小小规划师”创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组合,通过移动模块重组任意形态,运用城市大数据可视化,借助互动模拟的屏幕和实时动态显示屏,结合信息地图与规划设计的游戏设置,更直观地理解城市规划的过程和了解城市规划的构成。
5F“未来畅想”展区,挑空悬挂的屏幕上留下曾经观众的身影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寄语,屏幕统计截至调研日期,已经有6000多观众参与此活动致未来寄语,参与观众频次的统计数据显示也表明观者对未来城市的美好期望。
(如图1)(三)展示空间设计要素1.展示空间主题框架:在空间主题设计上,整个深圳城市规划展馆由三层组成,分别是城市共生、城市共建、城市共想三部分主题构成。
首先“城市共生”主题,围绕深圳地区的生态、规划政策、城市意象等来展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格。
观众可以了解共同生活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各个构成要素,比如自然环境、区域关系、移民文化、开放精神等。
其次是“城市共建”主题,主要向观众展示深圳市城市规划体系,让观众理解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如何通过空间规划与公共活动激发城市的活力。
最后,是“城市共想”部分,展示内容围绕城市共想,主要对城市未来的寄语,让观众共同参与到这座城市的未来展望中,期望深圳在未来规划的发展越来越好。
2.展示空间分布类型:在空间分布设计上,结合不同空间形制展示主题分布。
首先是3F 城市共生主题,其“生态文明”和“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布是向心型空间。
“共同家园”展区是直线型空间,展示屏幕与休闲座椅对应空间布局形式。
其次是4F城市共建主题,“总体规划”展区是规则的方型空间,方形空间地面上内置显示屏幕,显示屏幕以点状序列呈现,应对不同规划政策讲解。
其他部分展区由于受到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以直线型空间为主。
最后是“城市共建”主题,“城市创想”展区利用挑高空间不规则点状布置显示屏幕,空间较为灵动。
3.展示空间体验形式:从空间体验设计上,展馆主要有三种空间体验形式,分别是主题性、沉浸感、定制化为主。
首先是主题性体验。
展馆入口引入眼帘的是由多模块化的屏幕组合,以多彩颜色和抽象的图案变化展示生态物种的演进,属于静态视觉体验。
展台上内嵌解说屏幕,配置听筒,感受自然生态的声音属于听觉体验,同时通过手机APP互动AR成像生动的展示生物的多样性。
其次是沉浸感体验。
在3F-“空间与社会”,整个展示空间以黑色为主色调,空间分布不同装置,装置上配置显示屏,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讲述深圳的规划政策。
4F“回顾与展望”展区空间,在落地显示屏前的设置座椅,实现与规划专家面对面的时空交流。
最后是定制化体验形式。
比如5F设置儿童活动区利用“建造城市”的游戏理念设计,桌台模块结合大屏幕实时显示模块移动轨迹,呈现出相对应的城市景象。
5F“远景畅想”展区多点布置显示屏,设置为未来寄语的体验方式,打造参与感的空间体验。
四、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设计策略对于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环境来说,观众与展品的联系,观众与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展品与空间的关系,这些联系通过空间媒介有序地联系。
从规划馆建成环境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意义出发,结合以上展示空间行为需求探究观众的空间需求,提出基于“开放性、科普性、主题性、交互性”的环境空间设计原则,具体围绕“动线、场景、体验、数字化”设计要素构思创新设计策略。
(一)开放性的动线设计从观众与展示空间的角度出发,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动线设计的流动性和便捷性。
首先是流动性的空间动线组织。
流动的空间动线直接影响展馆内空间的变化,对展馆内部所发生的观展行为进行引导。
基于原有建筑空间,进行空间分割时避免大空间的划分为单一的小空间,流动性的空间对人流的引导与空间的串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