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和解释

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和解释

1.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和解释政治参与。

①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辟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②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③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步发展。

利益表达。

①中国人口众多,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

②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

③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整合。

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②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

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民主监督。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

②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反映社会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多方面的党外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

维护稳定。

①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②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参与,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中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第一,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①它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又通过多党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整合各方面的积极性;②它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资源,又通过政党体系动员人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③它既为社会经济发展设计发展战略,又通过意识形态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实现高效率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①能够整合并消除各政治派别,形成政治共识,使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具有深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②进一步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有效地组织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

第三,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以自身广泛的社会基础、组织构成和代表性为特征。

②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畅通了利益表达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③有利于充分反映意见,广泛集中民智,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政治资源,应对各种挑战。

①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的政党,组织网络遍布于整个中国社会,组织严密,运转灵活高效。

既有能力开发和整合全社会政治资源,又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②各民主党派也都存在着相应的组织机构,它们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这不仅是动员政治资源的有效体制,而且也是巨大的政治资源。

③这一制度能将各种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要求联结起来,有能力应对来自于国内或国际的各种复杂而多维的挑战。

第五,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强大的凝聚力,保证了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格局的稳定。

从根本上避免了多党制有可能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现象。

②具有吸纳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政治的能力,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

③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和政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了现代政治体系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从根本上提供了政治稳定的条件。

总结: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特点和优点,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政党制度模式。

3.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不会给中国带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民国初年出现了多元的政党体制,形成了“四党、三派、两阵营”的政党格局。

多党制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稳定繁荣,而是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割据,民不聊生。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尝试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践的彻底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政在中国同样是行不通的,注定要被时代和中国人民所抛弃。

蒋介石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推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制。

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崩溃和军事上的溃败。

历史实事证明,一党专政在中国行不通。

第三,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项制度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社会巨大的政治变革共生,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和考验中发展。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共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适合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是一种能够反映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在全国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以协调求统一的政党制度。

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4.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探讨我国政党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洞察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的政治形势准确定位,透析影响我国政党政治的客观因素,应对当前我国政党政治所面临的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挑战。

一、应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压力。

他们企图在我国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这使我国政党政治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在世界政党政治区域化、国际化的影响下,如何从理论上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优越性,并依靠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改革来推进和巩固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发展的新课题。

应对来自政治多极化的挑战,还需要执政党扩大党际交往的范围,增强自身在国际政坛上的影响力,通过与国外政党进行交流,了解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变迁,总结国外政党政治的成败经验,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二、应对来自经济体制转型的挑战。

我国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党政官员腐败现象滋生;“钱权政治”使选举失效;“数字政绩”引发群众对当权者产生信任危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陷入困境等等。

为应对挑战,要求提高国家能力。

在汲取财政能力方面,需要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方面,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适度调节公有制经济成份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所占的比例,刺激市场,规范竞争。

三、应对来自社会结构变迁的挑战。

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渴求日渐加深;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们结成社会团体;民间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他们都在以某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意愿,并希望引起政府的关注。

为应对挑战,执政党要探索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扩大现有政党制度对社会各阶层力量的融合,更好地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意愿,并通过一种合法有序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不仅成为政治上的主人,也要成为经济和社会的主人。

四、应对政治体制变革的挑战。

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中国的政党体制既要强化党内的权力约束机制,又要加强社会权力以及参政党对于执政党的监督和制约。

具体而言,就是发展党内民主与主动强化社会权力、以及参政党的监督职能,就党外的监督而言,应努力培育公民社会,营造公民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逐步扩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深度和范围。

参政党应以“参政”为基础,“监督”为根本。

五、应对港澳台政党政治的挑战。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针对祖国大陆范围内的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而言的。

但是,中国的政党制度面临着如何与一国两制进行衔接的问题。

这种衔接不仅有概念上的包容,更要有制度上的设计。

因此,在民主政治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采取何种选举形式、是否吸收一些特别行政区的其他爱国政党参与到政治协商会议,都是值得探讨的以合理的民主政治形式和运作机制来推动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

5.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趋势1.世界政党格局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

①在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制转变为多党议会民主制。

②在发展中国家,由军人政权、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转向多党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