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12个“中国关键词”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
1. 材料内容
对于这样的一篇作文,我们的题目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是很简单也并不难懂,但我们需要先对关键词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然后进行自由搭配。
这些关键词,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了中国的特色,但实际上,他们所反映的东西又各有所不同。
我们先简单地对这个关键词的引申义进行一个罗列,大家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切入点,言之有理即可。
①一带一路:包容,开放,交流
②大熊猫:和谐、生态、和平交流
③广场舞:集体与个体、文化生活
④中华美食:多样性,兼收并蓄,传承
⑤长城:民族精神
⑥共享单车:开放、创新、发展
⑦京剧:传承、创新、古老文明
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考验与挑战
⑨美丽乡村:社会发展与进步、城镇化、乡愁
⑩高铁、移动支付:科技发展
2. 立意选择
这个作文题目,兼顾宏大与细节,在宏观视野下,要求我们去具化细化。
对关键词的背后进行剖析,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用自己更加熟悉且偏好的角度对题目进行切入。
这里的关键词可以引申到多个主题,12个关键词包含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
我们在找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时,不只是主题相似或者是拼凑,更多地需要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题目所显性的要求,体现出我们的新考纲对思想品质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我们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我们也不能回避。
正视问题,并在其中体现我们的辩证思维。
面对这12个关键词,实际上自由度是很高的,可以将“京剧”“长城”进行组合,对我们的古老文明进行描绘;也可以通过“高铁”“移动支付”去论述我们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谈谈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五光
十色的互联网世界;通过“一带一路”“大熊猫”去表现我们的开放与友好的国际交流。
除开性质类似的组合,我们还可以将关键词对比起来进行组合。
如通过“广场舞”和“京剧”去论述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古今和变迁,通过“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去一窥我们社会主义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光亮与灰暗,通过“长城”与“一带一路”去从历史维度论述我们的国际交流。
这些关键词具有十分丰富的细节和想象空间以供我们发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 立意策略
总结一下,在组合时,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是正向的组合,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关键词进行组合,如前文所述。
二是逆向组合。
所选关键词的引申义构成对比和相反的关系。
三是互补组合,两个不相同也不相似的关键词的引申义构成特定的、言之有理的联系。
如一带一路和高铁,从实体设施和虚拟意义上论述交流。
四是递进组合。
确定主题后,将选用的关键词分层级递进论证观点。
如从空气污染到美丽乡村,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关键词的论述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逻辑和层次关系。
4. 写作要求
在对关键词进行剖析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到题目的第二个要求,即我们的写作对象是对来华留学生,要把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介绍给外国青年朋友,就需要我们具有国际视野,有良好的读者意识。
这既是任务
驱动的要求,也是我们具体写作的情境。
我们需要针对我们预设的对象进行思辨,寻求沟通和共识,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外国青年朋友,也可以是泛指全体外国青年。
此外,题目要求的是“读懂”,这个读懂既可以是从不懂到懂,也可以是由错误的认知到正确的认知,也可以从片面的、部分的了解到更为全面的认知。
这就需要我们去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话语策略,并需注意其中的语言得体问题,我们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
5. 文体选择
我们可以用说明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等等,即使是抒情类的文体也可以只要注意到上述两个要求,即展现出中国风貌并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即可。
范文示例
中华魂
加缪在其著作中曾经写道,要熟悉一座城市,也许最简单的途径是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和死亡。
于是,我在城市中辗转,在乡村中流连,去带你寻访我所认识的中国,探访隐藏在其中的中华魂。
“最爱西湖二天,和风细雨游船,十世修得同船度,百世修得共枕眠。
”我在京剧的台上停留。
似水的戏腔流淌在戏院里,只觉目酣神醉,温风如酒。
唱词中的诗情妩媚,在时光的无涯里,从古时的春花秋月里,款款走来。
这是古时的温柔。
戏罢,我走出戏院。
窗外是喧嚣的马路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长街路上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商店的橱窗金光闪闪一尘不染,恋人们和相约的好友在广场上欢笑,大爷大妈们的广场舞正跳得欢快。
在嘹亮的喇叭与凛冽的寒风里,张扬着他们对健康与快乐的追求。
这是现代化的轰鸣。
从京剧的咿呀婉转,到广场舞的欢乐火热,我走在布满新鲜气息的空气里,感受这片土地下跳动的脉搏。
我看到京剧曾经困于转型的危机,广场舞曾经被诟病于扰民的舆情。
但年轻的人们最终也坐在剧院里饮一杯茶,广场舞的音乐自觉避开沉睡的清晨夜晚。
这是蕴藏在中华文明中的中华魂。
中华魂,它是价值共识和多元价值的共存,是兼收包容的发扬。
我们把目光放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才更使得我们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仅具有单纯的GDP增长意义,更代表了中国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纳所说的“现代化”,其特征之一便是越来越多的人扮演着一种"异乡人”的角色,在内心中发生文化的变迁和融合。
作为现代化主体的中国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面临现代和传统的角力,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和西方的冲击,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心态在社会中波荡起伏。
我们曾经寻找着文化的自我认同,曾经经历过迷惘与冲突,但最终还是归于自我。
从精神荒原,到现今平稳的社会心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嬗变里,正是中华魂的存在,使得人们最终并理解不同的价
值观念,并在多元和统一中寻找一种平衡。
我们客观地审视文化的冲突,理智地增强相互间的理解与情感,在沉淀的过程中惩恶扬善,在此之中,诞生我们这个民族堪称伟大、高尚的中华魂。
我站在过去与未来的罅隙里,时光流转,闪闪发光,窗外是永恒的明月,而我们正在路上。
范文解析
整体结构
开头:第1段第一句:加缪的名言(引入)第二句:引出下文,点出对象“带你探访隐藏在其中的中华魂” 点出对象,点明主旨,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其一):第2-3段第一段:针对“京剧”的关键词进行描绘和剖析第二段:用“古时”一词点出关键,便于与下文作对比对关键词进行剖析,建立有机联系,提出“中华魂”
第二部分(其二):第4-7段第一段:针对“广场舞”的关键词进行描绘和剖析第二段:用“现代化”一词点出关键,与上文对比呼应第三段:承接上文,依托关键词建立有机联系第四段:引出“中华魂”
第三部分:第8段具体论述中华魂及其意义
第四部分:第9、10段第一段:论述“精神变迁”过程,中华魂的土壤第二段:论述中华魂的影响、对“中华魂”进行强调和反复论述论述精神嬗变过程中的中华魂
结尾:第11段抒情,“永恒的明月”与“路上”彰显不变与变深化主旨,增加文章感彩
从立意上看,作者选取了京剧和广场舞两个关键词,通过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论述。
不仅是停留在了文化多样性的表面,更是从中挖掘了中国的动态的精神气质。
而从谋篇布局上看,开头的引入并不拖泥带水,用一句引用和一句叙述便交代了对象,开门见山,也能够很好地让阅卷老师知道文章的主题“中华魂”。
然后便是对两个关键词及其引申义的叙述,用“古时的温柔”和“现代化的轰鸣”作对比,一古一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接下来便从文化到价值观和精神,用一个平滑的过渡转到对主题“中华魂”的论述中来,分别从“变迁”—“融合”两个方面对中华魂进行论述,最后回归于自我。
最后以一句抒情作为总结。
我们从文章结构可以看到,沿用了开头-关键词剖析-深入分析-结尾的逻辑,前面并列,后面递进,很少有冗余的语句,每段都能发挥其功能,既有层次性,兼顾逻辑性。
从具象化的现象后面引申到精神意义,并通过时代变迁的描绘,兼具历史维度和动态性。
在语言的表达上,有引用一些句子来为作文增色。
抒情的句子也能为文章增加感情和文采。
文章从具体的细节出发,“京剧”“广场舞”的具象化上升到宏观的精神意义,感性叙说,理性思辨,在“中华魂”上做到了深入思考。
总的而言,这道全国卷一的题目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国情和改革发展,既有宏大意义,也不会落于空泛。
同学们可以多加练习,注意类似的多个关键词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题目,在考场上圆满完成作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