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写作导学案训练目标把握把说明对象说得清楚明白的方法要领:①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②接受恰当的说明挨次,③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运用得相当广泛的一种文体,使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写简洁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怎样才能做到清楚明白地说明呢?第一,应当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学问,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
这就要求说明文的语言应通俗易懂。
其次,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具体的说明。
例如要说明“蜘蛛”,就要了解蜘蛛的特点,蜘蛛这种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身能分泌一种黏液,结成丝,并用它来捕食昆虫,这一点也是蜘蛛与其他小动物最为不同的一点。
要说明蜘蛛,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开放,否则,就很难说得明白。
要做到围绕特征来说明事物,就得认真认真地观看争辩事物,找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分和联系,对事物本身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是这样,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也是这样。
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作说明文的关键。
第三,接受恰当的说明挨次。
说明挨次有如下几种:时间挨次。
这种说明挨次即以事物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过程为序。
如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古及今,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产品的生产程序等,一般接受时间先后的说明挨次。
空间挨次。
这种说明挨次即以介绍事物的外形特征、构造特征为目的,依据事物的内外、远近、凹凸、前后、左右、上下等的关系,来支配说明挨次。
介绍建筑物、介绍场地的布局、介绍物体的结构等大多接受这种挨次。
规律挨次。
这种说明挨次主要用来说明事理,揭示事物的内涵、性质及缘由。
说明文一般不只接受一种说明挨次,而是多种说明挨次综合、交叉使用。
第四,要把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还应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以下是说明文写作中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
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精确、简洁、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推断句式。
作诠释。
作诠释是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作出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
这种方法与下定义的方法相像,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不像下定义那样严谨、讲究科学,可以任凭些,形式也不拘一格。
举例子。
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作比较。
作比较分为两类。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同类的两个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依据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功用等的异同,把事物按肯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打比方。
用比方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会增加文章的形象性。
用已知的、熟知的事物来形容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
列数字。
为了说明得更加精确、具体而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精确、简明、通俗易懂。
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学问性打算的。
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学问,“精确”是至关重要的。
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的词要精确无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说明。
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在当时”、“比较”、“大多数”、“几乎”、“很多”、“可能”等词的精确运用,能挂念我们精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另外,语言还应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一、课内文本借鉴请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研讨该文是如何把这一制作工序说得清楚明白的。
可以参考以下角度:①说明对象的特征提示该文紧紧扣住了景泰蓝制作的手工特点来写。
②说明挨次提示该文是一篇工序说明文,依据景泰蓝制作的先后挨次说明,同时留意了详略得当,详写“掐丝”、“点蓝”两道工序。
③说明方法提示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完整、具体而翔实地说明事物。
课文第4段,作者先以“其次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为这一工序下定义;然后举例说明“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再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每片叶子两笔说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最终将掐丝和刺绣进行了比较,充分说明掐丝的精细。
通过这短短的二百多字,我们对掐丝工序有了一个理性和感性的生疏,而且很完整、生动。
④说明语言提示精确、通俗、平实的说明语言。
课文第4段中有“这是一种格外精细..的工作”一句;第6段中有“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很多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微小..,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裂开、剥落”一句;第7段中有“且不说拘束画怎么生动奇特,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一句;还有“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这四句话中加点的四个词在意义上很相近,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精细”一词有“精密细致”之意,也有“精明细心”之意,用在文中,表现作者对掐丝工序的总体评价是恰到好处,精密细致的掐丝工艺和精明细心的掐丝工人是这一部分的主要说明对象。
第2句“微小”一词指细小、微小,文中此处要说明的就是减小膨胀率,使热胀冷缩的影响降到最小,重心就是围绕一个“小”。
第3句的“细致”与第4句的“细密”的差异就在“致”与“密”上,第3句作者就图案画的整体而言,应当说“精致”与“细密”两层意思并重,不能只偏向一方,而第4句明显是紧承上句的“密密麻麻”,因此用“细密”最精确。
从这四个词的使用上可以看出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匠心。
二、课外文本借鉴阅读下文,围绕“该文是如何把‘牛’这个说明对象说得清楚明白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研讨。
牛徐婧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一对恩爱的夫妻最终被银河阻隔……不过,今日我们要谈的不是牛郎织女的凄惨患病,而是一个曾经挂念他们的动物——牛。
①①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不失为一个吸引读者的好方法。
说起牛,大家都格外了解,它有着宽大而牢固的身躯,头上有双角,身后还有一条为了驱除蚊虫而时常甩动的尾巴……牛的这种形象给人一种忠诚、牢靠的感觉。
②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情景,牛与牧童那种亲热的关系,让人了解到牛是一种极温存的动物。
但是,再温存的动物也会有犯急的时候,“牛脾气”可不是虚传的。
瞧,那红斗篷前的斗牛,不知是斗篷的衬托,还是怒血上涌,它两眼通红,喘着粗气,尥起蹶子,随后如箭一般冲过去,那气概可不得了。
③④②介绍牛的外形和给人们的总体感觉,由于大家都格外生疏,所以写得简略。
③用描写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牛脾气”,具体可感。
④这一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简要说明白牛的性格特征。
炎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他被奉为太阳神、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神。
传奇他长了一个牛头。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奇,但是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牛在农业、工业、医药业的确有着不小的贡献。
⑤⑤由传奇引出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这一段在文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下文的纲,打算了下文说明的挨次。
牛是最早被人驯化的动物之一。
自从人类开头消灭在田埂上,四周便能看到它的身影。
千百年来,它始终伴随人们翻起同样的土地。
过去,耕田、拉车、牵磨,这些都是牛的活,现在,这些活儿都由机器来包办了,牛则另有任务——产奶,长肉,产毛。
牛绒制成的衣服又美观又温存,牛排味美可口,而牛奶则是最好的食品,据说,日本人格外重视喝牛奶,他们骄傲地宣称是被牛奶壮大了的民族。
⑥⑥介绍牛的工业和农业用途,突出了牛的献身精神。
牛除了可以为人类供应衣食以外,还有很多药用价值。
水牛角是中医药里重要的凉性药材,水牛角还可以制成梳子,经常拿它梳头,能起到舒筋活血,黑发亮发的作用,对身体格外有益。
另外,牛身体中的胆结石,中医称为牛黄,价追黄金,是一味重要的药材。
⑦⑦介绍牛的药用价值。
随着科学的进展,人类对世界生疏的加深,牛的价值也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那就让我们连续去探究,让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吧。
⑧⑧上面两段从三个方面说明白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牛对于人类的贡献。
条分缕析,明白晓畅。
问题:本文在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说明文可借鉴之处有:第一,角度独特。
本文不是泛泛地介绍牛的学问,诸如牛的种类、繁殖、放养、特性等,而是从“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这个角度动身,着重介绍牛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人的关系。
文章中牛郎织女的传奇和炎帝的传奇,无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运用的。
其次,层次清楚。
总体上接受了“总—分”的说明结构。
开头点出说明的对象,紧接着说明白牛的性格特征,突出其忠诚和“牛脾气”。
下面几段则从牛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等方面与人的关系分别加以说明。
层次清楚了,说明的重点也就一目了然。
第三,生动形象。
牛郎织女、炎帝的传奇的引用,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情景以及斗牛发威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要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特殊要留意:1.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文格外讲究内容的科学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内容才科学,介绍的内容和解说的事理才能为读者所理解。
2.用词要精确在说明事物形态、性质、功用或操作程序时,必需将数量、范围、程度、次序等表达清楚、恰当,尤其要留意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的选用。
3.条理要清楚写作时,到底使用哪种说明挨次,主要是依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生疏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