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知识点总结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是中
国科举制度的鼻祖。
公元605年,隋文帝颁布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隋代的制度,不断完善
和发展,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
1. 唐代
唐代的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明经、明法、明艺、明医五科,其中进士科是最重要的一科,被称为"乡试"。
通过乡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
终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
书的功底。
2. 宋元明清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考试体系。
宋代
考试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兼顾儒、释、道三家思想。
此外,科举考试还开始注
重文采和才艺表现。
元代的科举制度则相对混乱,考试内容客单一,标准松散。
明清两代
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使科举制度达到了最为完备和规范的程度。
明代
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经义、训诂、史书等科目。
而清代的科举制度则制定了一整套细密的考
试规程和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
1. 平等选拔
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平等选拔。
科举制度对所有的族裔、地域、贫富都是平等的,只要
有才干和学问,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平等选拔的特点在封建中国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2. 彻底改变贵族统治局面
科举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贵族统治局面。
以前的官员多是世袭制度,
通过血统得到官位。
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立即就有机会成为士大夫,使社
会人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 聚敛权力
科举制度聚敛了皇帝的权力。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的选拔。
而选官一
直以来都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采取举人制度,取消了贵族的世袭制度,使中央政府对人事
权有更大的掌握。
科举制度让皇帝有了比较直接的干预的途径。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 效率低下
科举制度造成了中国古代政府的低效率。
科举制度选官的依据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文化
才能,而不是管理、执行才能。
这就导致官员往往是"文人不善",政府的办事效率不高。
2. 维护统治利益
科举制度通过奖掖文人,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科举选拔的官员是经过文化考试选拔
出来的,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统治集团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这样选出的官员就
更容易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确保统治的稳定。
3. 培养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无论在朝代的兴衰
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了大批
的文化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 保持社会的稳定
科举制度具有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拔方式使
得社会上的贤才都有机会成为官员,摆脱了旧的世袭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束缚,为社会的稳
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六、科举制度的弊端
1. 文治不武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的主要精力放在文化教育上。
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
治不武"特点。
由于科举选拔的官员几乎都是文人,所以他们往往对外事不够了解和掌握,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在对外交往和对外战争时都是处于下风的。
2. 局限性
科举制度囿于文官统治之内。
科举的官员都是由文人出身,对于军事和工程方面的专业知
识掌握不足。
所以科举出的官员往往是文人,对于封建社会的军事和工程建设等方面是没
有太多经验和见解的,这就使得社会的发展被严重的影响。
3. 政治腐败
科举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政治腐败的问题。
科举的考官在对待考生的态度上会有
不公正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优秀的学子由于没有得到公正评价而无法成才,这就使得社会
的公平程度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其利有其弊,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科举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手段,保持社会的稳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但是,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往往局限于文官统治,限制了社会的军事和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继承科举制度的有利因素,同时克服其不利因素,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