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内进行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等。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依法进行。
第四条环境监测应注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时效性,采取科学、规范、标准的方法。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提高监测设备、仪器和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测网络,保障监测数据的留存,便于日后参考和分析。
第七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水平和能力。
第八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二章环境质量监测
第九条环境质量监测应覆盖城市、农村及特定区域,监测项目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第十条环境质量监测应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遥感
监测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第十一条环境质量监测应设立相应的监测站点,站点布
局应根据环境特点和污染源分布进行。
第十二条环境质量监测应定期进行,间隔时间应根据实
际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应进行评价和分析,及时发
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
第三章污染源监测
第十四条污染源监测应以重点污染企业为主,监测项目
包括污染物排放、废水、废气、噪声等。
第十五条污染源监测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的特点,采取在
生产现场监测、固定监测点监测、移动监测等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污染源监测应设立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确
保监测数据的可靠、准确。
第十七条污染源监测应定期进行,根据企业生产和排放
情况,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
第十八条污染源监测数据应及时上报,并与环境质量监
测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比对,确保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
第十九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涵盖森林、草原、
湿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
第二十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注重对生态系统的
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生境状况等的监测。
第二十一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采取定点监测、
区域监测、遥感监测等方式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章监测数据处理和利用
第二十二条监测数据应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十三条监测数据应根据需要进行存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存完整性。
第二十四条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形成评价报告,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有偏差的,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或个人有串标、虚报和巧立名目行为的,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包括吊销执照和罚款等。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之前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的监测数据包括实测数据、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等。
第二十九条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所有。
长按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