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现象知识梳理

电现象知识梳理

第八讲 电现象一、知识要点: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摩擦起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难点解析: 1.摩擦起电及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例1】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A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B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C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D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例2】下列物体中一定带负电的是( )A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B .能与带正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C .与带正电物体接触过的验电器D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2.摩擦起电的原因(1)原子结构物质——原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原子核}——相等——原子呈中性——物质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就会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由此可知: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例3】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 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较强,所以最后 带正电。

【例4】任意两个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可能产生的结果是:A .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B .一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C .两个物体都不带电D .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电场(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说明:①“排斥”的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②两物体所带电荷越多,“排斥”或“吸引”时的力越大。

(2)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电场。

通过电场,带电体之间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例5】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如下图所示,那么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个小球都带电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D.有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例6】有四个通草球,其中有带电的也有不带电的,已知甲吸乙,乙斥丙,丙吸丁,丁吸甲,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必带电B.乙必带电C.丙必带电D.丁可能带电4.验电器(1)主要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说明:验电器不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且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电越多。

【例7】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________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因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5.电流和电池(1)电流:①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类比水流)②方向: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注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2)电池:①发明者:伏打,1800年伏打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持续的电流。

②种类:普通干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锂电池,笔记本计算机电池,太阳能电池.......③作用:把其他能量形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以提供持续电流。

6.电能(1)电流具有电能。

电能通常在转化成其他形式时才能被我们利用,用电器是能量转化的装置。

(2)电流的效应:用电器中有电流通过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电流的效应,电流的三个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3)获得电能的常用途径。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

干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三、即学即练:1.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而带了电,带电体有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2.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带了电,若物体甲与带正电的丙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乙一定带电,物体丙与物体乙必定。

3.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电荷,互相的缘故。

4.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造成火灾隐患。

5.如图所示,一个带负电的物体A和一个带正电的物体B,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它们连接起来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瞬间电流的方向是。

6.如图所示,A为导体,B为带电体。

有一位小姑娘站在绝缘台上,当她手扶带电体时,她的头发向四周“炸开”,这是因为;若带电体带负电,则A、B之间瞬时电流方向是由。

7.物体带电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有了而带负电,缺少了就带正电.8.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 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9.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验电器()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10.有甲、乙两个用绝缘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如下图所示。

让乙球靠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能使两球互相排斥的是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1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可能带负电B.只可能带正电C. 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12.两上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将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则这两个验电器:A.都不带电B.都带正电C.都带负电D.仍带等量异种电荷13.电车车门下常常挂有一条铁链,这条铁链在电车行驶时是提起而不与地面接触的,当电车停车开门时,铁链下落与地面接触。

这是因为:A.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站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上车B.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下车C.铁链与地面接触,可以增加地面与电车之间的摩擦,使电车尽快停下来D.铁链与地面接触,释放电车有关部件间的摩擦所积累的电荷,避免地面上的乘客与电车之间可能发生的火花放电,确保安全.14.物理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时,请同学们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后试试能否吸引碎纸片,结果塑料直尺能够吸引碎纸片。

如果以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作类比,这个现象说明:A.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负电,塑料直尺带正电B.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正电,塑料直尺带负电C.摩擦时,只发生了正电荷的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正电D.摩擦时,头发上的电子向塑料直尺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负电15.将A、B、C、D四个带电的通草球悬挂起来,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D带正电,试判断其余三个带电通草球所带的电荷。

16.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

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

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

《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

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

“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所以仍保持原样。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四、提高训练:1.有四个小球,甲、乙、丙、丁,已知甲带负电,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则丁球带电情况是。

2.A.B.C.D四个带电小球,A吸引B,B排斥C,C吸引D,D带正电,则A球: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负电 D.带电不带电均有可能.3.雨季,乌云滚滚并伴有雷电发生,这是因为()A.乌云滚动摩擦生热。

B.乌云释放出积蓄的太阳能。

C.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发生放电现象。

D.带有相同电荷的云层发生放电现象。

4.电热水器把水烧开,能转化为能,这种现象叫电流的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效应和效应。

5.在干燥天气的夜晚脱羊毛衣时,为什么会听到呖呖声和看见电火花?6.如图所示,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捋,塑料绳就会向四周散开,而且捋的次数越多,下端散开得越大,这是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