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曲松酸小试制备的条件确定
一、制备方法:
1、在25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5g7-ACT;
2、加入16gAE;
3、加入70mlMTC,2ml水;
4、在<0℃时,滴加60ml乙醇;
5、在1~1.5h内滴加12mlTEA;
6、保持温度-1~1℃,反应3h;
7、加入少量的EDTA、焦钠、15ml水,反应1h;
8、取样分析,7-ACT残留小于1g/l;
9、过滤,用乙醇/水(5ml/5ml)洗涤滤饼;
10、将滤液加入到250ml三口烧瓶中;
11、加入Xml乙醇;
12、自然升温至18℃,滴加10%盐酸,析晶时,养晶30min;
13、继续递加10%盐酸,至PH为2.50为止;
14、降温至5℃,养晶60min;
15、过滤,用2×60ml丙酮洗涤;
16、在45℃,真空干燥3h。
二、质量标准
水分:≤8.0%
透过率:≥90%
吸光度:<0.04
比旋光度:-146~-160
含量ug/mg:800
三、相关物质的分子
BF3:67.81 ACTN:58.08
乙腈:41.05 TEA:101.19 NH3:17.03 AE:350.44 TTZ:159.13 曲松钠:661.59 7-ACA:272.28 7-ACT:371.40 曲松酸:554.6(无水)
四、物料配比
五、实验数据
(一)基本按照上述制备方法之数据
(二)确定合适PH终点之数据
第 3 页
(三)调节合适的溶剂
第 4 页
(一)
1、由于制备7-ACT的方法成熟,故在本次小试时,略去其操作以及对其操作的讨论。
2、酰化终点残留始终小于0.50g/l。
3、用萃取法,本意是想分离掉MTC,同时去掉大部分杂质,去除有色物质。
但是,通过20061119、
20061120两组小试结果可以看出,效果并不理想。
淘汰此种方法。
4、滴加TEA时,一定要注意滴加速度,至少要达到一小时,否则,终点很难在4小时内达到小于
0.50g/l的要求。
这是一个关键控制点。
5、酰化反应达到3小时,加入15ml的水,再反应1小时即可到达终点。
这也是一个关键控制点。
6、保温养晶、过滤后,摊放一夜,水分几乎合乎要求。
7、怪现象,含量比纯度高。
是否是检测方法有问题?很可能是对照品有点问题。
8、7-ACA为Y5,中润生产。
9、关于收率:头孢曲松钠小试的收率平均值为1.96,参照此值,推算出头孢曲松酸的收率应该为
1.64。
10、用盐酸调节PH,应该调节到头孢曲松酸的等电点,然而我无法知道等电点值,目前我认
为,PH2.00至PH2.50范围均可。
11、7-ACA的结晶条件,分为酸法结晶和碱法结晶两类,而酸法结晶效果优。
本实验是否可以
参照此结晶条件,采取酸法结晶来做呢?是否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呢?有时间的话,可以一试。
12、制备头孢曲松酸时,还应该考虑到,即使溶液的PH值调到等电点,然而溶液还是有一定
的溶解度,此母液是否能够套用?如果套用不影响成品质量的话,可考虑将母液首先用水萃取,分离掉MTC层(待回收),去掉苯并噻唑,调节到合适的PH值,在酰化时,加入反应体系。
13、质量标准需建立,检验方法有待于完善。
14、20061123、20061124母液残留分别为14.99g/l、12.14g/l,后批母液体积为180ml。
(二)
1、PH在2.90以前,随着酸度的升高,体系从3.83开始浑浊,以后析出的沉淀逐渐增多,但是到
了2.90时,体系变清,直到2.70时,才又逐渐便浑浊。
2、PH在2.90以前的沉淀与2.70以后的沉淀,在外观上不同,后者要细些。
3、在此体系中,随着PH的降低,母液中的残留变低,但是,残留量依然很大,原因是溶剂的溶解
能力大,要考虑减少乙醇的量。
1、在此之前所做的小试的收率低,分析可能是溶剂中水量大的原因,故此次实验的目的是调整溶
剂的配比,达到增大曲松酸的收率。
2、用丙酮溶解浓盐酸时,开始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随后逐渐变绿,颜色也逐渐加深。
通过对比
发现,用试剂纯的丙酮不存在此现象,用乙醇溶解也不存在此问题,说明回收丙酮中存在杂质铁离子,而我们一直在使用这种丙酮。
3、20061126:在滤液中,首先加入10ml的乙醇、10ml的丙酮,溶液澄清透明;用盐酸的丙酮溶
液(绿色)调节PH,在3.76时溶液浑浊,加入晶种;养晶之后,出现结成大块的粘稠性物质,与做曲松钠时一样;停止加入盐酸,补加30ml乙醇,搅拌2小时,有效果,但是依然有粘稠物。
放弃。
4、20061127:在滤液中,加入30ml乙醇,溶液澄清透明;用盐酸的丙酮溶液(绿色)调节PH,
在2.67时体系浑浊,加入晶种;此时出现晶体,说明混合溶剂有合理的倾向(以前的实验,在
2.90至2.70之间,体系有变清的过程,而且通过观察发现,大于2.90时的结晶与小于2.70时的
结晶在外观上是不同的,分析可能是前者为苯并噻唑,后者为曲松酸);养晶之后
七、文献
1、头孢曲松钠的制备工艺(专利人: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头孢曲松钠的制备工艺属于化合物的制备技术领域,由氮气保护,在溶媒中,由7-ACT和AE-活性酯在胺类中间反应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然后再加入钠成盐剂进行反应析出结晶而制得,其溶媒是由烷的卤代烃、乙酸乙酯或丙酮与醇类溶剂和水组成的混合溶媒,在7-ACT和AE-活性酯的搅拌反应至澄清,再直接加入钠成盐剂进行成盐反应,待反应溶液变混浊时,进行养晶处理,然后用头孢曲松钠的不溶性有机溶剂将结晶析出,最后经过常规的结晶洗涤、干燥后处理得头孢曲松钠成品。
采用了混合溶媒,实现了一步工艺操作成盐,直接从7-ACT做到头孢曲松钠无菌粉,溶媒使用量少,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产品收率高,质量好,利于工业上实施应用。
2、头孢曲松钠的新生产工艺:
我国头孢菌素市场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销售量连年大幅增长。
1995年我国头孢菌素类制剂折合原料药用量为789t(末计收率)。
而到1998年达到1300t,年均增长21.6%。
过去20年,国内头孢菌素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医药产品平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
在国内处方药市场上,2000年头孢曲松占整个抗感染用药市场总额的10.2%,居各抗感染药物之首。
据统计,2001年全国产量为170吨,比上年增长200.8%,成为抗感染药增长最快的品种;注射粉针1.47亿支,增长了81.9%,增幅
列第2位。
由此可见,头孢曲松在国内抗感染药物市场中已经到达第一个高峰期。
现在国内市场需求可能无法与快速增长的产量匹配。
由于国内原料供应得到保证,头孢曲松的原料价格基本稳定在1250元/公斤,由于看好未来市场需求和目前的利润空间,在利益驱动下,沿海经济特区的一些生产企业迅速进入了这一市场。
目前国内头孢市场很好。
原材料7—ACA 供应充足,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本工艺以7—ACA 为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曲松钠。
N S
O
N
H 2COOH OAc
+
催化剂
7-ACA
7-ACT
N
S
O
N
H 2COOH
S
N N
N
O
OH
C
H 3
7-ACT 的重量收率120%左右。
N
S
O
N
H 2COOH S
N N
N
O
OH
C
H 3+
S
N
N
H 2N
OCH 3
O
S
N
H
S
N
S
O
NH COOH S
N N
N
O
OH
C
H 3S
N
N
H 2N
OCH 3
O
NaAc
N
S
O
NH
COONa
S
N N
N
O
C
H 3S
N
N
H 2N
OCH 3
O
3. 5H 2O
头孢曲松钠的重量收率150%(以7-ACT 计),以7-ACA 计180%左右。
产品质量超过中国药典
2000标准,特别是色级在2-3号之间,纯度〉99.3%,含量>90%(HPLC),原材料成本在90-95万元/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