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历史学科知识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涉及面广。

特别是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史实太多,那么刚上七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历史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必备的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
第15课
1. 张骞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第16课
1.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找,便宜,质量好,逐渐普遍使用。

2. 医学: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

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出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3.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
法。

4. 地动仪:东汉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利用杠杆原理。

第17课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

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七年级历史知识重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
一、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 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 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 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

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
的开封。

6.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

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乘轿出行。

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