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论语》读后感1“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习。
”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孔子的这几句话“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
在开篇,孔子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很重要,二是在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即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
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人际交往。
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
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层次相近、心灵相通的人。
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师,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不去恼怒和怪罪,体现的是君子宽以待人的大度风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
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恭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来,是金子终会发光。
《论语》读后感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最近,我们读了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
《论语》中写了许多学习态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
还包括仁、德、礼、义、道、智、信等内容。
在《论语》这本书中有许多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谦逊,好学的人。
他并不会体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不耻下问。
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例如:“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讲述了学习不能有虚假,不知道就要虚心的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讲述了学习是有乐趣在其中的。
死记硬背还不如去投入到__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句话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
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
交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好处。
交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当他人不理解自己时也不要心怀怨恨。
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方法。
学过的东西要不断温习,学习是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多获取新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4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5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
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
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
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
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
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
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
”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
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
”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
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
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
”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
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
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读后感6提到《新论语》时,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呃。
看不懂,字不认识意思不明白。
不过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这样的写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是我们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学习时不思考,就会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充满疑惑。
起初学习论语只是因为背会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这句时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近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遍听课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说,听过看过也就算过了,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遍听是明白了意思,也学会了思考问题,能够理论、实际相结合,每听一遍课程对相同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问题也有所变化。
我们学习不能只是为了学习,如果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学习,那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学习要带着问题,也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不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疑惑却不愿意学习是不会进步的。
有些人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就成了书呆子,脑袋不会拐弯。
真正的学习是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活学才能活用。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识。
《论语》读后感7《论语》一书的真谛必须精读细解,但我的时间和学识都有限,只能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谈一点感想。
仁“仁”是什么?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
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
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便是“仁”。
平和《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人际交往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
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读后感8《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内容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对比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
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
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习《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论语》读后感9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
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