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安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名称——“海斗深渊”。

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

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的演变。

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令人心悸匮乏独特脱胎换骨B . 令人心寒匮乏奇特改天换地C . 令人心悸贫乏奇特脱胎换骨D . 令人心寒贫乏独特改天换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B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C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B . 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C .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D . 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对于“以文为诗”,历来有赞赏与反对两种态度,赞赏者认为诗文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反对者则每每指陈这一技法的空疏与流弊,坚守诗文有别之大防。

对于“以文为诗”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新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余光中在上个世纪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以文为诗”这一命题有相当的关联,又有极大的不同。

因为它既是一位浸润与酷爱本民族古典诗歌的中国诗人,在艺术创造中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在中国现代诗的历史背景上,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性命题,它的理论重点在于倡导现代诗歌创作中对姐妹文体的兼容并包。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其一,词汇的“适度散文化”。

它主要是要求在诗作里容纳更多的口语和俗语。

余光中认为诗是诗人的独语,但它也不同于说话或者口语。

余光中所说的“口语”,要求的是经过提炼的同时代人的鲜活语言,如《大度山》:“睡懒觉是不可能的/一大清早,太阳那厮/就在山坡下大声喊你”诗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是在诗人精巧的诗思中出现,并不显得单调平实,而收到巧拙相生之妙。

其二,句法的“适度散文化”,主要表现在工整凝练的诗句之外,大胆采用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

比较诗句而言,散文句法更加注重清楚地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避平直甚至忌讳跳跃。

余光中在诗歌的创作中大胆采用了许多平铺直叙的句法,如《在渐暗的窗口》:“在渐暗的窗口赶写一首诗/天黑以前必须要完成/否则入睡的时候不放心”。

如果去掉分行,改为标点符号,这几句就是典型的散文句,句子的意义也非常清晰。

其三,风格上抒情与叙事交融。

诗歌和散文的矛盾,应该是审美功能与表意功能的矛盾,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冲突,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而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

在感伤滥情大行其道时,余光中为了走出抒情的小天地,在诗中引入了更多叙事性因素。

如《透视》,上半部分是大夫对X光片上显影内容的详尽解说;又如《一武士之死》有蒙面人上坟,暴死和失剑的情节描述。

这里应该指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适度散文化”有一个临界点,他从来没有忘记“适度”,他时常提醒诗坛注意“以文为诗”存在的危险——“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了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

当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排斥或不敢引入散文句法时,余光中不但身体力行地“以文为诗”,而且在论评中多次倡导“适度散文化”;当现代诗走向放纵,不知节制,呈现“过度散文化”的病态之时,避免“散文化”便成为余光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心,他在《诗与音乐》中指出,“用散文来写诗,原意只是要避免韵文化,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压韵,而不是要以错代错,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节选自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有改动)(1)下列文人的论断中,不支持“以文为诗”理论的一项是()A . 南宋学者蔡梦弻说:“文中有诗,则句法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

”B . 明代文学家屠隆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

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C . 清代文学家赵翼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D . 现代学者胡适说:“宋朝大诗人的绝对贡献,在于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以文为诗”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是为了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

B . 余光中在进行“适度散文化”诗歌创作时容纳了更多原生态的口语和俗语,还采用了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

C . 诗歌和散文始终存在着矛盾,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

D . 余光中“以文为诗”,目的是要“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押韵”,而不是“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3. (12分) (2018高一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罗•舍恩斯坦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

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

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注释】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B . 报道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C . 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是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D . 本文不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违背了客观新闻语言应当客观平实的要求。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3)为什么说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谈谈你的理解。

4. (9分)(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

20世纪60至70年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