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_图文.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_图文.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以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跨国婚姻为例目录1. 背景 (1)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 (1)3. 婚姻爱情观差异 (3)3.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3.2 求稳与求变3.3 奔放与内敛3.4 婚姻第一与爱情第一4. 身边的跨国恋 (5)5. 跨国恋离婚现象 (6)6. 总结与建议 (7)1.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加入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

在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交流频繁。

世界各国的文化趋于融合,由此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从保守,传统逐渐走向开放,过去难以接受的事情也能够试着容忍。

同时,西方文化在世界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许多西方书籍、电视和影片在中国出版、放映。

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跨国婚姻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不过,从许多跨国婚姻可以看出,跨国婚姻中夫妻两人更容易产生争吵和矛盾。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中西方婚姻爱情观的差异。

下面我们以一个跨国婚姻案例加以说明。

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沈丹萍是中国80年代当红女星,曾主演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乌韦是德国人,当时任外文出版社编辑。

号称“跨国恋”第一人的沈丹萍,1983年嫁给了德国人乌韦,两人已经携手走过25年,并有了两个女儿。

乌韦跟沈丹萍在一起后不久,签证面临着到期的问题,于是他向沈丹萍提出了求婚,表示如果不结婚的话自己就必须返回德国,也就意味着不会有机会再见面了。

可是当年的沈丹萍只有23岁,刚开始与乌韦恋爱,于是她对乌韦说让她考虑两年时间,并表示中国都是这样子的,没有一谈恋爱就结婚的事,她要考验乌韦的感情,还表示结婚将无法继续自己的演艺事业。

听到这样的回答,乌韦吓坏了,十分不理解,说:“我不会让你考验我两年,也不会等你。

为什么你谈这件事时像做买卖一样:我可以跟你结婚,但是我要考验你多长时间,但是我要拍几部戏。

你应该说,我愿意跟你结婚,我可以拍几部戏吗?”说完连声再见都没有,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沈丹萍一开门突然看到乌韦在自己的宿舍门外候着,一脸的憔悴,对她说:“不管你跟不跟我结婚,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也正是这句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沈丹萍。

后来,沈丹萍答应了乌韦的求婚。

但是在80年代,与外籍人士结婚需要得到父母的签名同意。

沈丹萍的父母对德国人的印象不好,认为德国人特残忍,是“法西斯”,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警告沈丹萍说:“要么不要跟乌韦在一起,要么就不要再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沈丹萍写了一封将近10页纸的信给父母,坦诚讲述了自己与乌韦的感情。

最后获得父母的同意,签上了名字。

然而,每当父亲走在街上,都觉得抬不起头,因为80年代时人们认为所有嫁给外国人的都是作风有问题的女人。

而且在她们家的胡同里,大家对这桩婚姻都是不认同的。

婚后,夫妻两人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沈丹萍就随乌韦去了德国。

由于中德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沈丹萍在德国感到“空虚、寂寞、无所适从和找不到自我”,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工作,时常拿着电话却不知道该拨号给谁。

在陌生的国土有种“精神上的窒息”。

于是在几经要求下,乌韦答应与沈丹萍重回北京。

沈丹萍和乌韦带着3岁的女儿丹丹从德国回到中国,刚进到那个38平米的小屋,女儿就饿得哭个不停,再看着满屋的灰尘和大大小小10个旅行包,沈丹萍又累又急,她正准备收拾屋子时,看到乌韦在那10个旅行包里东翻西翻的,气得沈丹萍大声质问乌韦:“你到底想干什么?”谁知乌韦用温情的眼神看着沈丹萍说道:“哦,我的宝贝,咱们应该一起喝杯香槟。

”听到这句话,沈丹萍差点气得背过气去,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乌韦已经找到香槟,并且从厨房找来一块不点大的抹布,把桌子和沙发擦出只够放香槟和坐下的地方,然后把沈丹萍拉过来,倒上香槟开始庆祝。

他们大女儿丹丹的出生后,正是沈丹萍在事业上最忙碌的关口,经常要去外地拍片,而乌韦虽在北京,但他的工作也异常繁忙,沈丹萍打算把孩子放到外婆外公那儿。

没想到,乌韦对这个很多中国家庭都用过的“传统做法”很不理解,他认为,孩子就应该是爸爸妈妈带,把孩子推给老人是最不负责的事,时间长了也容易和父母产生隔阂。

最后,沈丹萍拗不过乌韦,还是把丹丹留在了身边。

而自己的小女儿姗姗从出生一直到现在,都是由她和乌韦亲自带大的。

在对待两个女儿的问题上,她和先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劳动换取零花钱的做法:女儿擦一双鞋给5毛钱,比市场价还低一半。

就在各种生活的摩擦中,沈丹萍和乌韦继续幸福地享受着他们的跨国婚姻。

3. 婚姻爱情观差异比较3.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小受到得教育都是被要求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以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为先。

[1]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要顾大局,看重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爱情观受到这种无我观念的影响,所以爱情与婚姻,家庭紧密联系。

在家庭利益的前提下,爱情和个性可能要作出让步。

在过多的考虑家庭,考虑对方的感受时,中国人的爱情很多时候变成“无我”的爱情,[2]就是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当沈丹萍提出要与乌韦结婚时,就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甚至以“脱离关系”威胁。

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在中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其次,东方人也倾向于将孩子交给父母赡养,自己外出赚钱。

这对德国人乌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个体,人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有自我实现的权利。

[3]个人主义取向的人追求自由,追求差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西方人勇于追求爱情,勇于实现自己的幸福。

爱情和婚姻通常自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家人朋友无关。

同时,西方家庭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乌韦就是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不管他选择留在德国还是随沈丹萍定居中国,他的父母都不会过多的干涉。

而他自己也勇于追求幸福,因为依然爱着沈丹萍,在沈丹萍无数次嘟嚷离婚时都不予同意,努力挽回真爱。

3.2求稳与求变中国人追求“稳”,在稳中求发展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家不能散”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中国讲究团圆,中秋节,除夕,元宵节,中国人为一家团圆“设置”了许多节日。

当然,爱情观,婚姻观也深受此影响,也希望稳定,希望按照婚姻该有的生活进行。

沈丹萍结婚后常常忙于做家务活,导致经常因为繁琐的家务与乌韦发生争吵。

因为她跟大多数东方女性的想法一样,婚后应该在家烧饭、打扫、带孩子、整理屋子等等。

而乌韦则不这么认为,他坦言家务可以不做,两人之间的爱情最重要。

西方人爱冒险,追求突破,是外张性的文化,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他们不怕变化,他们努力适应于变化。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秩序,不爱遵循旧制,不怕万丈高楼再重地起。

[4]乌韦随沈丹萍从德国别墅搬回北京38平米的屋子,刚进去,就急着找杯子喝香槟庆祝。

这种毫不惧怕变化的态度让“求稳”的沈丹萍感到又气又笑。

德国男人总的来说,做事非常严谨守规则,他们认为爱就是百分之百的理解,相互妥协。

3.3奔放与内敛中国人对爱情的表达是非常的内敛,含蓄,拘谨的,甚至被各种无形的缰绳给约束。

[5]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我爱你”三字总是比较难说出口。

沈丹萍在一开始也是无法表达爱意的,无法轻易的说出我爱你,不能脱口而出的说出自己对丈夫乌韦的情感。

直到在丈夫乌韦的熏陶和建议下,才开始慢慢的从无法从口头表达的言语,开始用绘画作品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对丈夫的想法。

这类似中国传统的女子,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无法直截了当的谈情说爱,更别说告白了。

因此,古代的女子便常常送给另一半一些物品,例如梳子、簪子、首饰、手绢等自己的附属品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沈丹萍用画画的方式也与之类似。

无法用言语就用画来表达和体现。

说明了传统中国爱情的含蓄表达。

西方人则是用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爱意。

比如说直白的语言、具体化的行动等等。

他们敢爱敢恨,如果爱就一定会说出来,会一直把我爱你这句话挂在嘴边,可以不间断的每天都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对于沈丹萍丈夫而言,沈丹萍知道丈夫对自己爱的如此深沉的原因就是丈夫常常会毫不顾及的对沈丹萍诉说对她的爱意。

在与沈丹萍认识不久后,一次两人交谈的过程中,直率地对她说”我喜欢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毫不修饰表露他的感情。

3.4婚姻第一与爱情第一西方人往往会有些理想主义,热衷于追求艺术、宗教、爱情的浪漫等;东方人则比较“入世”,会活得更加实际一些,希望为自己谋求更多财富。

正因如此,西方他们普遍的认为爱情比婚姻重要。

他们愿意为了爱情而倾情的付出,不计代价,只要爱上了就毫不顾及可以为此做出任何的事情,在视频中有说到,当时沈丹萍的丈夫与她求婚的时候,沈丹萍拒绝了他,丈夫虽然当时一气之下走了,但是为了爱情还是愿意回来继续等待沈丹萍的答复,就沈丹萍的话说,丈夫是因为太爱她所以无法放开他不希望沈丹萍离开他所以才会在交往仅仅三个月就对沈丹萍求婚,就算被拒绝了仍然孜孜不倦的一直求婚,直到结果成功。

中方认为婚姻比爱情重要,在婚姻之前因为满足自己的工作还有父母之命。

这都是因为中国传统保守封建的风气所导致。

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基本恋爱,何况当时的八十年代初期更不允许跨国的恋爱,甚至连跨国婚姻都需要各种盖章和签字,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方在考虑婚姻之前往往会先考虑更多其他复杂的问题。

再者,中国人的爱情观往往认为,人们首先要深交,交往很多年仍然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情,这点与西洋敢爱敢恨的热烈截然相反,中方对于爱情的看法他们认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不在乎爱情的激情澎湃。

沈丹萍就是出生在这样传统的文化家庭中。

沈丹萍在交往的过程中经受了煎熬,但是一直坚持是因为她认为爱情就是要这样不断的发展的,但是却拒绝了丈夫当时的求婚,因为三个月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女人来说都太短了,这样根本不够了解对方,这样何来婚姻,更别说真正的爱情了。

4. 身边的跨国恋就在我们身边,深大校园内,也有许多跨国恋爱。

他们虽然还没发展到婚姻的地步,但是在彼此生活中,一样有着我们上述所说的婚姻爱情观差异。

我们采访了其中一对跨国恋情侣。

女生是地道深圳女孩Lily ,男生是英国籍黑人Fabrice 。

Lily 和Fabrice 在深大认识,平常用中文和英语交流。

在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发生争执,比方说吃饭的喜好不同。

但所占比例不多,很多时候也只是跟普通情侣一样斗斗嘴。

Fabrice 认为恋爱与国籍没关系,很正常,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女孩子就是女孩子,不管她从哪里来”。

Fabrice 喜欢的是Lily 的性格,可能喜欢亚洲面孔多点。

身边大部分黑人朋友都有一个中国女朋友或妻子。

他的家人也不反对。

这与我们之前分析西方人重个人主义观念和把爱情放第一是一致的。

当我们问Lily 父母是否知道她与黑人男友一起时,她坦言:“我妈妈知道后很惊讶,她反对我们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