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级经济法讲义全

中级经济法讲义全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4分,2004年的分值为4分,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最近3年客观题的主要考点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2)经济法律事实(行为和事件的界定);(3)《仲裁法》的适用围;(4)申请行政复议的围;(5)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选择。

2005年辅导进行对本章进行了小幅调整,主要变化是:(1)在"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中,将原"智力成果"更改为"非物质财富"(P8);(2)在"行政复议围"中,新增了“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情”(P18)。

针对2005年的考试,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1)经济法律事实(行为、事件的界定);(2)《仲裁法》的适用围;(3)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4)申请行政复议的围;(5)特殊地域管辖原则;(6)诉讼时效期间。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一、法的形式(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①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3)行政法规: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6)行政规章①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②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例题1】在我国,法律是指由()制定的规性文件的总和。

A.国务院及各部委B.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全国人大及省级人大【答案】C【解释】法律包括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其他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定)。

【例题2】下列规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国外汇管理条例》C.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1)选项A属于"法律";(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D属于"部门规章"。

二、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律规规定和调整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包括主体、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1.主体(1)国家机关;(2)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3)企业部组织;(4)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

【例题1】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有()。

(2003年)A.某市财政局B.某研究院C.某公司的子公司D.公民某【答案】ABCD【解析】我国经济法主体的围包括:(1)国家机关(某市财政局);(2)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某公司的子公司、某研究院);(3)企业部组织;(4)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公民某)。

2.经济法律关系的容包括经济权利、经济义务。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2005年调整)(1)"物"是指可以为人们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货币和有价证券。

(2)"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解释】"道德产品"是05年辅导教材的新增概念,考生应注意在多选题中的应用。

(3)"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生产经营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例题1】下列各顶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有()。

(2004年)A.经济管理行为 B.自然灾害 C.智力成果 D.战争【答案】AC【解析】(1)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三类,因此选项AC是正确的;(2)经济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之一,选项BD属于"事件"畴。

【例题2】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 B.房屋 C.经济决策行为 D.荣誉称号【答案】BCD【解析】选项A不具有经济价值,不属于"物"的畴;选项B属于"物"的畴,选项C属于"行为"的畴,选项D属于"非物质财富"的畴。

【例题3】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商品B.商标C.公民D.组织【答案】AB【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如商品)、行为和智力成果(如商标);而公民和组织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题4】经济决策行为、提供劳务行为以及完成一定工作行为,都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答案】√【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非物质财富,其中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

【例题5】专利权只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容,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答案】×【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3大类,其中智力成果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1.发生、变更、消灭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注意多选题)(1)经济法律规(2)经济法主体(3)经济法律事实2.经济法律事实(1)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行为,二者都可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例题1】只有合法行为才能引起相应的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终止。

()【答案】×【解析】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行为(如偷税、逃税),但二者均会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2)事件包括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解释】本考点在最近5年的试题中共出现3次,属于非常重要的容。

要求考生准确区分哪些选项属于"行为"的畴,哪些属于"事件"的畴。

在"事件"中,考生应注意区分"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

【例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事件的是()。

(2002年)A.发行股票B.签订合同C.发生地震D.承兑汇票【答案】C【解析】事件包括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选项C属于绝对事件,选项ABD属于行为。

【例题2】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件性质的法律事实是()。

(1999年)A.设立公司B.无因管理C.逃税D.水灾【答案】D【解析】经济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两类。

其中,选项ABC属于行为,选项D 属于绝对事件。

【例题3】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事件围的是()。

A.经济管理行为 B.签订合同C.战争D.擅自发行股票【答案】C【解析】事件包括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选项C属于相对事件,选项ABD属于行为,其中选项D尽管属于行为,也可以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三、仲裁1.《仲裁法》的适用围(1)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

(2)"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①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②行政争议;③劳动争议;④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本考点在最近5年的试题中共出现3次,属于非常重要的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哪些争议"不属于"《仲裁法》的调整围。

【例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仲裁法》适用围的是()。

(1999年)A.房地产转让纠纷B.财产继承纠纷C.财产租赁纠纷D.财产保险合同纠纷【答案】B【解析】选项B属于与人身有关的"继承纠纷",不属于《仲裁法》的调整围。

【例题2】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解决。

下列各项中,符合我国《仲裁法》规定,可以申请仲裁解决的是()。

(2001年)A.甲某与村民委员会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B.甲、乙两企业间的货物买卖合同纠纷C.甲、乙两人的继承遗产纠纷D.甲、乙两对夫妇间的收养合同纠纷【答案】B【解析】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包括:(1)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2)行政争议;(3)劳动争议;(4)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例题3】下列纠纷中,可以适用《仲裁法》仲裁解决的是()。

(2002年)A.婚姻纠纷 B.买卖合同 C.收养纠纷 D.继承纠纷【答案】B【解析】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不属于《仲裁法》的调整围。

【例题4】下列纠纷中,可以适用《仲裁法》解决的是()。

(2004年)A.甲乙之间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B.甲乙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纠纷C.甲乙之间的遗产继承纠纷D.甲乙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答案】B【解析】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容同上。

2.仲裁协议的效力(重点)(1)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解释】注意该条款在《合同法》综合题中的应用(买卖合同解除后双方事先签订的仲裁协议仍然有效)。

(2)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由"人民法院"裁定(判断题)。

(3)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4)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5)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判断题)。

【例题1】甲公司与乙公司解除合同关系,则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随之失效。

()【答案】×【解析】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例题2】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仲裁委员会裁定()。

【答案】×【解析】由"人民法院"裁定。

3.仲裁程序(1)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2)仲裁庭可以由3名或1名仲裁员组成。

(3)仲裁应当开庭进行,但一般不公开进行。

(4)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

(5)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例题1】下列有关仲裁事项的表述中,不符合仲裁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2003年) A.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必须有仲裁协议B.仲裁庭由1名或3名仲裁员组成C.仲裁庭可以自行收集证据D.仲裁均公开进行【答案】D【解析】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的除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