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一、简答题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1)可爱者甚蕃()(2)不蔓不枝()2.翻译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
(3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5.再游桃花源(节选)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2)诸峰累累()(3)桃可千余树()(4)溯源而上()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惟:________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染:________濯:________鲜:________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B. 堕而折其髀C. 学而不思则罔D. 任重而道远(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10.新核舟记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
一颗小小的桃核,,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
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
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
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a天际风云,有的b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
细细一点,竟有11人!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
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
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
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
c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
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
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