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公开课)

故都的秋(公开课)


课前思考:
从题目看,文章显然是一篇写景的散文,那 么,哪些段落主要写景,写了哪些画面,请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每幅画面的的主要内 容。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词语、 句子。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层? 总写 (1~2)
分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故都的秋》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梳理字音
凋(diāo)零 混(hùn)混沌(dùn)沌 潭柘(zhè)寺 一椽 (chuán) 喇(lǎ)叭 陪衬(chèn) 秋槐(huái) 扫帚(zhǒu) 细腻(nì) 不能自已(yǐ)衰(shuāi)弱 平平仄仄 (zè) 悲啼(tí) 歧(qí)韵 萧(xiāo)索 柿(shì)子 橄榄(gǎn lǎn) 颓(tuí )废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 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12)
总括
(13~14)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整体感知
2、作者眼里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清、静、悲凉
梳理探究
(一)文中3-11段是文章的主要写景部分, 共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
1、第三段,秋晨(秋晨静观) 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 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 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佳果)
课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写第12段?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香山红叶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 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 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其爱秋之深啊!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做 一条水草)
(三)情感分析
1、作者对故都的秋(北国之秋)有怎样的情 感?(利用文中句子回答)?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明确:“故都”也就是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 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而 作者所处的时代国民政府在南京。 “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 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 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 章。
秋晨静观 秋蝉残鸣 秋 (二)、这几幅画面,描绘的秋景生 动精彩,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说明 理由,紧扣“清、静、悲凉”)
【秋院图】:“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 无半点纤尘的感觉——“清”(视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听觉)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 牛花”——静 悠闲 心宁静(想象着忙碌的时候会觉得一眨 眼时间从白天到了夜晚,还有时间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吗?) 写景中还重点写了牵牛花: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 也没有写牵牛花映衬的花叶,而重点了写了它的花色,作者 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蓝、白:冷色调 。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 紫黑色:太浓了,压抑之感;红色比较热烈。突出了“清” 的特点。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感觉 是清冷疏朗的,并且在牵牛花出场之前,特意营造了一种充 满北国情调的悲凉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 长的草(作者想象中最好的陪衬) 与毛泽东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秋景是不一样的。 “一椽破屋” “破壁腰中”秋草 ——悲凉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喻 体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比 喻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 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 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 独的性格特点。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 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时代精神。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 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 也夹杂着一些苦涩。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 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 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 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 士”。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小结:故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 点,正是作者当时的一种心境,是作者悲 凉情感的体现。也正是作者的这种情感才 会让他选择了蓝色牵牛花、选择了槐蕊这 样的景物。
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 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写作手法
1、直接描写了北平秋天的各种景物的特点。 2、对比衬托,以南国的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如: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 、淡。“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多角度。文章从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描写。第4段比较典型。 4、因情选景。秋天的景物不止于此,作者为 了抒发感情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景物。
情感:向往、无比眷恋
2、作者喜爱故都的秋,可为什么不写暖色调的 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清、静 、悲凉”特点的秋景?
①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1933年4月,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 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 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②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 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③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