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沉降法
例3-2:用有效水深为1.5m的沉降柱
对某离散型工业废水作静止试验, 取得表3-3所列的数据,试求u0= 2.8m/min时的ET值时多少?
表3-3 自由沉降试验数据表
时间(min)
0.5
1
2.5
5
6.8
10
沉速(m/min)
3.00
1.50
0.60
0.30
0.22
0.15
P0=Ci/C0
0.55
0.12
2.0
0.15
2.5
0.18
3.0
0.21
3.5
0.24 (m/min)
4.0 (mm/min)
沉速u
表3-2
ut(mm/s) dP utdP
p0
0
ut dp
图解计算法
dP utdP ΣudP
ΣudP ut(mm/s)
0.11
0.25 0.37
0.04
0.06 0.1
0.0044 0.0044
Fd Cd As (L u / 2)
2 s
式中: Fd-水对颗粒的阻力;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As-自由颗粒的投影面积; uS-颗粒在水中的运动速度, 即颗粒沉速。
2 l us Fd C d As 2
Ff l V g
Fg mg s V g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us——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s(最终沉降速度)
球状颗粒自由沉降的沉速公式
1 1 2 3 2 Vs Vs d s , As d s , ds 6 4 As 3
得球状颗粒自由沉降的沉速公式:
0.46
0.33
0.21
0.11
0.03
根据表3-3数据,作出图3-2所示的沉速分
布曲线,由图中查出,当u0=2.8m/min 时,p0=0.544,即有54.4%的固体颗粒 沉速小于u0,其中能被去除的部分占SS总 p 量的分率 0 ut dp 用图解积分法求取。 计算结果见表3-4。
0
图3-2 剩余量P0-沉速u关系曲线
过渡区(艾伦区) 紊流区(牛顿区)
斯托克斯定律
1 S L uS g d2 18
颗粒沉降速度uS影响因素:
S l S l 0 颗粒us下沉
S l S l 0 us 0 悬浮状态
不能用沉降法去除;
S l S l 0 颗粒us上浮 浮上法
试验方法1(数据记录与处理)
t t0 t1 t2 t3 … ti … tn
H
H0
H0
H0
…
H0
…
C u
C0
C1
C2
C3
…
Ci
…
Cn
u
H0 t
E
C0 Ci E 100% C0
试验方法1(数据记录与处理)
E E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u
图3-1 E-t曲线
图3-2 E- u曲线
试验方法1存在的缺陷
沉降效率ET
对于u <u0的颗粒,其中可 去除部分所占比例为:
h h/t u H H / t u0
u <u0的颗粒中,di → di + dd范围内颗粒所占SS总量的百分率 用dp表示;则在di → di + dd范围内能被去除部分颗粒占SS总 量的百分率为:
u dp u0
对于全部u<u0颗粒群体,可去除部分为: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重力、浮力
重力大于浮力时,下沉;
Ff l V g
s L
重力等于浮力时,相对静止;
s L
重力小于浮力时,上浮。
s
L
s L
Fg mg s V g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分析
2.根据牛顿定律,水对自由颗粒的阻力为FD
60
90 120
C5=132
C6=108 C7=88
0.67
0.73 0.78
0.33
0.22 0.17
0.02
0.01 0.01
0.33
0.27 0.22
图3-1 剩余量P0-沉速u关系曲线
0.7 0.6
剩余量P0
0.5 0.4 0.3 0.2 0.00
0.03
0.5
0.06
1.0
0.09
1.5
0.025
0.051
0.124
0.168
ΣudP
0.165
0.415
0.925
0.217
0.385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絮凝沉降的特点: 颗粒的形状、大小、密度在沉降过程中 改变; 浓度上稀下浓;SS浓度随水深度变化而 变化,且呈现非线性变化。
u随d 而增大。
1.絮凝沉降试验
装置: φ140~150mm,H=2.0~2.5m; 4~5个取样口,间距500mm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u≥u0的颗粒全部除去 对于u<u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d≥d0的颗粒全部除去 对于d<d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1-p0 p0 1-p0 p0
??:对于u<u0的颗粒,可去除部分所占比例是 多少?去除率是多少?
H
h
试验方法2步骤
试验步骤:
①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2.0m的沉
试验装置示意图
H=H0-△H
试验方法1
①
②
③
④
试验步骤: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2.0m的沉降 筒n个(6~8个); 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与水温T的水样,注入各沉 淀筒,搅拌均匀后,同时开始沉淀;取样点设 于水深H=1.2m处 经t1历时后,在第1个沉淀筒取100mL水样,经t2 历时后,在第2个沉淀筒取等量水样,依次取样 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n 在直角坐标纸上,作沉降效率E与沉淀历时t之 间的关系曲线,沉降效率E与沉速u关系曲线
降筒n个(6~8个); ② 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与水温T的水样,注入各 沉淀筒,搅拌均匀后,同时开始沉淀;取样点 设于水深H=1.2m处; ③ 经沉降时间t1,t2, , ……,tn时,分别取1#, 2#,……,n#的沉降筒内取样口以上的全 部水样,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 C2 , ……,Cn
② 要求去除沉速u0=1.0mm/s的颗粒的总去
除率为:从图3-1查得u0=1.0mm/s时,剩 余量P0=0.5;沉速ut<u0的颗粒的去除量 =0.1234(由表3-2),总去除率为:
ET (1 0.5) 0.1234 /1.0 0.623
即ut≥u0=1.0mm/s的颗粒,可去除50%; ut<u0=1.0mm/s的颗粒,可去除12.3%。
0.015 0.037 0.0194 0.0564
0.88
1.17 1.67
0.03
0.02 0.02
0.0264
0.0234 0.033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234
0.1468 0.1802
0.58
0.07
0.0406
0.097
2.3
0.02
0.046
0.2262
① 要求去除u0=2.5mm/s颗粒的总去除率为:
从图3-1查得u0=2.5mm/s时,剩余量P0= 0.56;沉速ut<u0=2.5mm/s的颗粒的去 除量=0.226(由表3-2),总去除率为:
ET (1 0.56) 0.226 / 2.5 0.5304
即ut≥2.5mm/s的颗粒,可去除44%; ut<2.5mm/s的颗粒,可去除9%
第三章
重力沉降法
3.1 概述
沉降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
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以达到固液分离
的一种过程。
分离对象: 粒径>10 µm 可沉物
沉降处理工艺的应用
沉砂池: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性易沉物 初次沉淀池:较经济的去除悬浮有机物,减轻后续 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 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 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 费用等。
表3-1 沉降试验记录
取样时间 (min) 0 5 15 30 45 悬浮物浓度 (mg/L) C0=400 C1=240 C2=208 C3=184 C4=160 去除量 1-P0=(C0-Ci)/C0 0 (400-240)/400 =0.4 0.48 0.54 0.6 沉速 mm/s 0.00 1200/(5*60) =4.00 1.33 0.67 0.44 m/min 0.00 0.24 0.08 0.04 0.03 剩余量 P0=Ci/C0 1 240/400 =0.6 0.52 0.46 0.4
沉降速度 u 沉降速度分布曲线的图解
两种方法比较(由数据绘制沉降曲线)
E E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u
E-t曲线
E- u曲线
例题3-1:污水悬浮物浓度C0=400mg/L, 用第二种试验方法的结果见表3-1,试求: ①需去除u0=2.5mm/s(0.15m/min)的颗 粒的总去除率?②需去除u0=1.0mm/s (0.06m/min)的颗粒的总去除率?
图3.1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的沉降过程
3.2 沉降的基本原理
颗粒为球形 分 析 的 假 定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等 不变 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不受器壁和 其他颗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