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癌

肺癌


1-2.空泡征(裂隙征、肺泡气像)
• 指结节内的小灶性透光区,约数毫米直径,是癌灶内部分 肺泡未受累及,癌细胞呈覆壁生长而使该部肺泡仍保持完 整充气状态(部分也可能为充气支气管的轴位相)。主要 见于早期直径小于3cm肺癌,以肺泡癌多见,此征对于诊 断恶性病变有意义。是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常见 于瘤体的中央,少数可在边缘,呈点状低密度影,多为 1~3mm。一个或多个,边界清。 • 当数个肺泡破裂并融合形成不规则的小腔时,我们称其为 “裂隙”。
• 侵犯胸膜、胸壁、肋骨或椎骨
• 侵犯臂丛神经和交感神经,出现Horner综 合征Βιβλιοθήκη • 男性多,鳞癌多肺上沟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
• 早期可表现为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
影,其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或小的透明 区,系部分肺泡尚含有空气所致。
• 晚期可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在一侧或两侧
肺内出现多处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结节 状或斑片状影,进一步发展可融合成较大 的片状癌性实变(consolidation)。
不同部位的肺癌可有以下几种生 长方式
• ①管内型:癌瘤向管腔内生长,形成息肉 样或菜花样肿块。逐渐引起支气管阻塞; • ②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可 使管壁增厚,造成支气管狭窄或阻塞 • ③管外型:癌瘤穿透支气管壁向外生长, 在肺内形成肿块; • ①~③型多为中心型肺癌的生长方式。
• ④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很易侵入
性密度增高并伴有容积缩小。
3)侵犯纵隔结构
• 中心型肺癌穿破支气管壁常直接侵犯纵隔结构, 表现为瘤体与纵隔结构之间的脂肪界面消失,瘤 体直接与纵隔结构相连,浸润纵隔结构。采用增 强薄层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 • 受侵犯的血管可表现受压移位、管腔变窄或闭塞、
管壁不规则,与肿块间的脂肪间隙消失,密度增
随病变发展,支气管腔逐渐狭窄,可首 先引起病变远侧的阻塞性肺过度充气。
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
• 由于支气管狭窄,引流不畅可发生阻塞性 肺炎,表现为相应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 慢的炎性实变。 • 继而支气管可完全阻塞而导致肺不张,不 张的范围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如肿瘤同时 向腔外生长和(或)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则可在肺门部形成肿块。肿块可坏死形成 空洞。
周围征象
3-1 胸膜凹陷征(兔耳征、V字征、三角征、
• 是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成锥形影像,为瘤周纤 维反应增生致胸膜收缩使脏、壁层胸膜间形成的 一个含液体的死腔,发生率约50%,以腺癌和细 支气管肺泡癌多见。当凹陷的胸膜无明显增厚, 仅能在肺窗显示,对诊断恶性病变有意义;由于 病灶与胸膜之间的关系受体位及扫描角度的影响, 其形态可表现为“三角形”、“V字形”等
1-3.支气管气象
是由瘤组织在细支气管与肺泡表面呈伏壁式生长而不充 盈管腔,管腔通畅。表现为长、短不一的管状分支状低密 度影。可以呈细条状(直径≤1mm)的空气密度影,见于 连续数个相邻的层面上,病理上也可以为扩张的细支气管。 其发生率也较高,约占33.3%. 支气管征可见于肺癌,肺炎性病变或淋巴瘤.但以肺癌较多 见,常与空泡征同时存在,与一般急性炎症空气支气管造影 征相鉴别
周围型肺癌CT诊断
• CT扫描,特别是高分辨力CT扫描能提供较
X线胸片更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分析结节或 肿块的边缘、形态、瘤周表现、内部结构 特点及密度变化等。
• CT表现 1.肿瘤的密度 2.肿瘤的边缘 3.周围征象
• 肿瘤的密度:周围性肺癌病灶分为实性结节、 磨玻璃样密度结节、混合密度结节,结节 内可见空泡征、支气管气像,肿瘤的空洞 及钙化CT也易于显示。
高。
4)纵隔淋巴结转移
• 采用薄层增强扫描可明确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
增大的部位。大小及数量。
• CT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根据淋巴结横径的大小。
纵隔淋巴结横径大于15mm或肺门淋巴结大于
10mm通常提示为转移
• 但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 。
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并纵隔、肺 门淋巴结转移
阻塞性支气管扩张
肺肿块不完全消失征
• 在CT片上,于肺内肿块同一层面,即由肺窗变为 纵隔窗的面积变化不到50%(<50%),称肿块不 全消失征。其肿瘤的倾向性可能性大;反之,肺 肿块由肺窗变为纵隔窗的面积变化超过50% (>50%),则称肺肿块完全消失征,那么,肺炎 症可能性大。 下面三组病例,病变由肺窗变为纵隔窗时, 病变大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错构瘤
肿瘤的边缘
2-1. 分叶征(深分叶征、浅分叶征、多边征、 结节融合征、)
• 是由于肿瘤边缘部分的瘤细胞生长率不一致,瘤 内纤维组织增生收缩或不同生长方向受支气管、 血管阻挡所致,也可由多个致密结节融合而成 • 通常认为结节有明显分叶甚至形成较深的切迹是 恶性肿瘤较可靠征像。对浅分叶病灶应注意与结 核球及其他良性肿瘤鉴别。
示指(☞)征
尖角征、棘状征
2-3 毛刺征
• 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样突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 质交界面。 毛刺状边缘由3种因素形成:①病灶周围的小叶间隔水肿; ②病灶外围的小血管、小淋 巴管、小支气管周围有癌性或炎性浸润; ③小支气管阻塞或伴阻塞后 扩张,这些结构向肿瘤排列形成毛刺。
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边缘的小棘状突起,呈细线状或密集 毛刷状。在肺窗上观察病灶周围边缘短细毛刺呈放射状排 列为小肺癌的表现。
CT动态增强
• 肺癌的强化程度及与时间的关系: 肺癌的强化多 为中度和高度强化,常规应用剂量下肺癌增强后 的CT值大约在70-100Hu,较平扫升高约3050Hu,少数肿瘤由于坏死和囊变较明显可无强化。 研究表明:强化CT值在20~60Hu可以作为周围 型肺Ca的一个指标;结核结节强化一般≤20Hu,炎 性结节也可明显强化,一般≥60Hu。如延时2-5分 钟,病灶还强化,诊断肺癌非常明确。
肿瘤浸润时,在周围充气的肺组织衬托
下,可清晰显示壁的增厚,多不规则。
左上叶中央型腺癌,左上叶支 气管狭窄(左图),肿块已包 饶左肺动脉(右图,箭)
2)肺门肿块
• 表现为分叶状或边界不规则的肿块,常同
时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 阻塞性肺炎表现为受累支气管远侧肺组织
实变,多为散在分布。
• 发生肺不张时则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均匀
右 肺 上 叶 不 张
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
• 如肿瘤同时向腔外生长和(或)伴有肺门 淋巴结转移则可在肺门部形成肿块。发生 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其肺门部肿块与 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反“S”状的下 缘。
中央型肺癌CT线表现
1)支气管壁增厚、狭窄
• 正常支气管壁厚度均匀,约为1~3mm,但
2-2 棘突征(棘状突起征、伪足征、示指征、 锯齿征、尖角征)
• 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一种较粗大而钝的“杵状” 结构。 周围型肺癌肿瘤细胞在血管支气管周围的结缔组 织内浸润或沿淋巴管内蔓延,镜下见突起由肿瘤 及间质构成,代表肿瘤向周围浸润生长。 在2毫米薄层放大扫描CT影像上可见肿块密度均 匀,边缘向外呈尖锐的棘状突起(纵隔窗观察), 是在分叶基础上向外浸润的肿瘤组织。 依棘突形态该征象有多种名称。
含粘液的扩张支气管
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
• 早期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下。
• 表现为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 形病变。肿瘤逐渐发展,病变渐增大
• 由于生长不均衡或邻近血管及支气管的限 制可形成分叶状肿块,边缘毛糙有放射状 短细毛刺。毛刺的形成与肿瘤沿血管及间 质浸润有关。
• 肿瘤的成纤维反应可使邻近胸膜皱缩向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咳脓痰等症状。
• 发生纵隔转移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
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为颈胸部静脉怒张 和气短。
临床表现
• 也可引起喉返神经及隔神经麻痹。
• 肿瘤侵及胸膜可发生胸痛及血性胸腔积液。 • 细支气管肺泡癌常有咳大量泡沫痰的症状
临床表现
• 发生于肺尖部的癌称肺上沟癌(pancoast
tumor),可侵蚀邻近肋骨及椎体并可压迫
肺内形成肿块; • ⑤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初期可沿 肺泡壁生长,形成孤立结节状肿块,晚期 可经支气管及淋巴管播散,形成弥散性斑 片状或粟粒状癌灶。
临床表现
• 肺癌早期可无临床症状,有时在查体中偶
然发现。 • 随病变发展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咳
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临床表现
• 中心型肺癌常引起阻塞型肺炎而有发热、
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后 者又分为鳞癌、腺癌、复合癌及大细胞未
分化癌。
病理
鳞癌最常见,约占 40% 腺癌约占 30% 小细胞癌约占 20% 复合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较少
分类
• (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1.中央型肺癌 发生在段支气管至 主支气管的肺癌称为中央型肺癌,约占3/4, 较多见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 2.周围型肺癌 发生在段支气管以 下的肺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多见 腺癌。 3.细支气管肺泡癌,系指发生于细支 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
肺 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近年来我国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
家,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上升。
• 吸烟、大气污染及工业致癌物质为主要的 致病因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简称,肿瘤细
胞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常有区域性淋 巴结转移和血性播散。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肺癌组织学分型,
1-4.空洞(癌性空洞)
• 肺癌的供血动脉来自支气管动脉,血管受压或受侵犯破坏 发生闭塞时,癌组织血供不足而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支 气管排出而形成空洞。癌性空洞通常表现为厚壁偏心性空 洞,内壁凹凸不平,可见壁结节并远离肺门侧。多见于磷 癌。当癌肿发生在原有肺大泡或支气管囊肿等支气管囊性 结构内时空洞可形成薄壁。
3-2 支气管血管征(血管集束征、血管纠集 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