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曾经早已读过,作者哈伯德在此文中所描述的是一个叫罗文的中尉军官,接受总统的任务“将一份总统的亲笔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的故事。
加西亚是古巴反抗军的首领,藏身之地非常隐密,美国总统与军队不知其具体的藏身之地。
罗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没有问及诸如“为什么、在哪里、如何去”等问题。
其在接到任务之后,经历多次的生死考验,并最终完成任务。
也因此其被称为美国的英雄。
作者通过此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没有借口、没有抱怨,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
我看的这本书不仅载有《致加西亚的信》原文,还载有罗文本人所写的送信的具体过程《我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以及其他人员对《致加西亚的信》一文的评价和看法。
在我看来,全力以赴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正是这样的精神才创造了人类的进步。
在这样精神的带领下,世界上出了无数的英雄,并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但是我们对这种精神的认识必须是理性和清晰的。
否则,就会被带入盲从的境地。
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全力以赴完成任务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接受任务——完成任务——不要多问”工作思维模式,在如今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了。
他的其它短文要透露出了同样的思维模式。
因为这种模式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式的命令模式。
而在如今
的社会,我们所要倡导的是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模式。
如果时光倒流,在十几二十几岁的年纪读这本书,我想我说不定也会拿无知当个性,人云亦云。
如今心态不同,会更多地理解到书中所表述、所赞扬的——踏实、信仰、行动。
我觉得阅读本书应当从《我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这篇是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执行人安德鲁·罗文讲述的送信经历——前言那些“日俄战争期间前线上的俄罗斯士兵每人一册”、“日本天皇下令所有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均须人手一册”之类的噱头就不必花费心神去研究信息来源真伪了——让我们来关注事件和人物的本身。
书中收录的罗文本人所写的《我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一文中透露出了一个细节之处:其上校在给其布置任务的时候,告诉了他开始行动的时间、地点、接待人等信息,并告诉他“方法是会找到的”“后面就全靠你自己了”等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罗文他并不是不问,只是已经没有什么好问的了。
其上校所知道的已经向其交待清楚了。
“后面的就全靠你自己了”,这就与作者哈伯德所描述的不想符合了。
麦金莱总统需要一个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瓦格纳上校推荐的人选是罗文,总统立刻决定就派他去。
罗文在接到命令后坐船从纽约去往牙买加,古巴联络处的人在牙买加安排罗文继续出发,在途中某一站罗文遇到了被指派来做他向导的格瓦西奥,随后他们乘一艘小船前往古巴,然后穿越丛林,攀登峭壁,里奥将军带了二百人骑兵前来接应,终于到达加西亚将军所在的驻地。
返程同样艰难,罗文在3
名军官的陪同下,再次穿越古巴,乘船返回目的地,向上级迅速作出汇报。
然后来看阿尔伯特·哈伯德关于这个事件的解读,他的重点在于赞扬罗文的主动性和执行力。
文中哈伯德先生有一处强调这样写到: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事实上,从当事人罗文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的是,总统只是通过瓦格纳上校对罗文口头传达了他的命令,而罗文之所以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是因为瓦格纳上校已经告诉了他前行的大致路线,也就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哈伯德先生先生的角度明显是俯视的,即基于雇主对雇员“无条件执行”的要求,他这样演绎,完全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题。
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全力以赴完成任务的使命感”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需具备的。
以这种精神理念,配合上我们现代的管理沟通方式,可以打造出完美的职业人。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讲,充分发挥并发现使命感的人是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能力。
但是,正如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样这种类型的人才难得。
所以做为一个管理者,不能呆坐在那里等待这样的人才来工作,作为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和激励这些尚不具备罗文那样使命感的人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简单的说,就是用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让我们从哈伯德先生的评论中抽离,回到“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个事件本身。
没有瓦格纳上校对下属罗文素质能力的了解和信任,没有
决策人总统先生的果断和明确指令,没有格瓦西奥等助手的团结协作,以罗文个体的一己之力,再怎么忠诚机智、坚韧不拔,绝对难以成就个人利益、团队利益和国家利益共赢的圆满结局。
一部机器的有效运转的前提是每个零部件都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罗文,需要瓦格纳、需要麦金莱,也需要格瓦西奥。
所以,不管你处于机器的哪个部位,我们都应当从罗文精神出发来审视自己,尝试思考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