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1、心身疾病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

(P117)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的特征:1.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3.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你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的躯体损害。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3、心理的实质(P15)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4、感觉(P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P16)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P19)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6、心理咨询(P168)又称心理辅导,是通过对话对来访者予心理上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治疗(P152)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8、人的心理或心理现象分别分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9、注意:指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具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基本品质:①广度②稳定性和紧张性③分配④转移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维持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

A.指向性和集中性B.鲜明性和选择性C.清晰性和指向性D.清晰性和集中性正确答案:A10、情绪的状态:(P29)①心境(mood):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猛烈短暂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stress):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1、人格(P35)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居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合性④功能性12、强化(P57)(reinforcement):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消退(P57)(extinction):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泛华(P57)(generalization):指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引起条件反射。

13、弗洛伊德(P48-49)潜意识理论:①意识:是人们当前注意到的并能用语言表达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以及可以清晰感知的外界的各种刺激等,这部分心理活动与语音密切相关,是位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

②前意识:是指当前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道德那些心理活动,是介于海平面③潜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有时意识不到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如海平面一下深层的冰山部分。

人格结构理论:(P49-50)a.本我(id):即原始的自己,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服从“快乐原则”。

b.自我(ego):是现实化的本能,位于人格结构的中层,它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逐渐分化、发展出来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自我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同时存在与意识级潜意识中。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go):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个体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部分,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

超我按照“至善原则”。

14、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理论(P56-63)a.巴甫洛夫、华生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分为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指有机体生来固有的对保存生命有重要意义的反射;而条件反射是通过在有机体大脑皮质上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来实现的,是有机体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华生: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同时证实了人们的行为来自无意识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并把其研究推论到其他情绪中,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

验证了对恐惧的泛化问题。

b.桑代克、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 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2.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某一反映之所以能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是因为这个反应(触及门闩)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出笼得食)。

斯金纳 1.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得到满足感,今后类似情况下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称为强化;如果得到如痛苦或尴尬,今后类似情况下很可能少会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称为惩罚。

2.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3.行为矫正正是通过积极的强化来改变行为的一种手段.c.班杜拉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映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三元交互理论:是指“心理机能是指个人、行为和环境三个决定要素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个人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或者答“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15、心理测验的(P140-141)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采用同一个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反映了测验分数的可靠性。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是否将所要测量的内容指标准确地反映出来的程度,它反映了测验16、IQ(P41):智力商数,通过智力测验得出来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的间接推测和评估。

17、智力测验(P142):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有关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论按照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

常用智力测验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939)、斯坦福-比奈测验(最早1905)和瑞文测验等18、症状定量表:SCL-90 (P149)症状自评量表SDS(P149):抑郁自评量表SAS(P150):焦虑自评量表人格测验:MMPI(P145):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EPQ(P146):艾森克人格问卷16PF (P147)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罗夏墨迹试验(P148)投射测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测验工具。

投射测验法:指观察个体对一些模糊或者无结构材料所做出的反应,通过被试的想象而将其人格特征和心理冲突从内心深处暴露或者投射出来的一种测验。

19、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型(P98)20、A型行为模式:指那些敌意的、竞争、关注数目和获取物体,过分夸张的时间紧迫感为特征的行为方式,具有这类行为特征的称A型行为模式。

易患冠心病。

了解:B型:与A型行为相反的一种类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C型:性格克制压抑,不表现负面情绪,特别是对愤怒的压抑,好生闷气,尽量回避各种冲突;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有孤独感或失助感。

易患癌症。

D型:孤僻、独来独往。

21、抑郁症临床表现:持续的心情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21、焦虑症临床表现: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过分机警,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信心。

22、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1.早年开始2.自知力部分缺损3.环境(社会)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4.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难以改变。

接受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真诚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保密性原则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仅做参考)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

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

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23、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P156-158):倾听技术和影响技术24、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P27)。

区别:1.情绪是由自然需要是否满足所引起的较低级的简单体验;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高级且复杂的体验。

2.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是人所独有的。

3.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与短暂性的特点;情感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一般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联系:1.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

25、如何指导应对不良的心理应激:(P115)1.个体应对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策略正确选择,2.少无效应对行为,3.积极应对挫折,4.有效地处理冲突26、试述病人的心理需要。

(P205)1.被认识和接纳的需要2.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3.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27、厌恶疗法(P161)是一种通过惩罚手段引起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和消除原有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28、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工作对象可称为病人,主要为精神病、神经可称为来访者,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发生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等患者困难的正常人工作者精神病医生、医学心理学家临床咨询心理学家工作任务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际关系、学习、升学、家庭婚姻性变态工作方式强调人格的改造和行为的矫正,费强调教育及教育与发展,费时较少,时较长,数周至数年一次至数次29、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P122):①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