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庞轶君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邵锦平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一、课前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
本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第一课。

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最终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在单元教学中,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所以在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析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授的课程内容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的胜利进军及最终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引导学生收集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失败的史实,使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贯彻一直都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本课教学中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
1.时空观念素养
本课在导入部分就由2005年和201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的情形,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话题,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并且能够按照时间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2.史料实证素养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史料,比如在分析国共两党合作原因时,采用了三大宣言、孙文书信等文字史料,还展示了很多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图片史料,基本上本课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上的,符合史料实证素养中所表述的:能够从历史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3.家国情怀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时能真切的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另外通过北伐战争的最终失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并使学生回到现实中能进一步培养其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确定教学立意
根据以上对于本课教材、教学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为:
1.教授内容与形式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所以教学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比较适宜。

2.全面展现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进程的风起云涌。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国共能够合作的原因,北伐
胜利进军与国共合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北伐最终失败与国共合作破裂给与我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军队的启示。

3.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本课通过讲述黄埔军校办学宗旨、北伐誓词、用历史短剧展现北伐胜利进军中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以及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失败时蒋汪等的反动行径等内容,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公平与正义,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要让学生能够把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二、斟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一)设计合理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如以问题驱动的教材阅读、历史事件原因分析。

以任务驱动的历史图片的展示及描述、历史视频资料的观看及对其中历史信息的提取,还包括排演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短剧等活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特色环节,突破教学重点
在本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为突破教学的三个重点,即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的失败,分别设计了以下几个特色环节。

1.国共合作的原因
问题驱动:阅读教材,并根据PPT展示三大的宣言及孙中山先生的话语这两段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并小组讨论得出国共合作的原因。

关于国共合作的原因,教材中的叙述并未从国共两党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现的客观条件,这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国共两党为何能走到一起这一重点内容时,会有产生一些理解障碍。

所以在本环节内容教授中,先给出三大宣言中中共对于如今革命形势的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关于省港大罢工失败等内容,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共方面寻求合作的必要性。

而在提及国民党方面的原因时,给出的文字资料里提及孙中山先生对于俄国革命的思考及态度,也便于学生理解国共两党合作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和客观条件。

最后,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的过程,通过合作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目标,
整个过程强调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死记历史结论。

2.北伐胜利进军
任务驱动:让学生根据PPT展示北伐胜利进军路线动态示意图,描述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

并根据自导自演历史短剧《武昌战役前夕》,感受在北伐胜利进军过程中,以叶挺铁军为代表的北伐军战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课本上关于北伐胜利进军这一内容,尽管提供了文字和图片材料,但叙述的文字较为书面化,提供的图片缺乏生动性,这对于思维活跃、注意力易于分散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讲,较难引起足够的兴趣,所以在讲述胜利进军过程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展示的动态进军示意图进行讲述,能让学生更明确的知晓北伐进军的先后过程及战略意图,另外在其中穿插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短剧,能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完成剧本,以及自我表演的过程中,更全面的了解和接触这段历史,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其对历史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

3.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任务驱动:播放视频、图片展示国民大革命失败。

关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课本上对于“四一二”及“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叙述简单规范,限于篇幅并没有过多展开,这对于学生理解大革命失败有一定难度,而用视频和历史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补充介绍这段内容,能更好的理解国民党右派在背叛革命时的反动与凶残,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也更加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无比正确性。

三、课后教学反思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学生是学习效果的主人,忠实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它们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2.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化,着眼于本课重点难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有机的融合其中,将历史的学习落到实处。

(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心理学中认为,只有思想才能唤起思想,只有情感才能带动情感。

在设计本教案前,曾参阅过多篇本课题的教案,深有感触。

在教学过程中,不围绕教学目
标,过多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只会模糊本课主题,而缺乏情感的带动也只会让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本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从历史出发,着眼能力培养,以思想唤起思想,用情感带动情感,精选历史材料和课堂活动,营造学生感兴趣,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