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通过对古诗的特点以及学习意义的描述,体现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对古诗教学式进行一些相应的探讨。
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古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古诗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
因此,古诗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教育。
每教学一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得到艺术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呢?下面我谈谈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新课改教育的实施,“少讲多读”成了古诗教学的重要原则。
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文字障碍,帮助其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意,但要尽量少讲。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倡“唱读”。
因为古诗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有音韵、有节奏,能吟能唱。
只有通过吟唱,才能充分显示古诗的音乐美,让悦耳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细细地品味诗的深刻含义。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一边用手指轻轻地拍击着课桌,一边用欢快、婉转、兴奋的声调“唱读特别是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诗人听说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喜极泪下,欢快欲狂,流露出一种兴奋、喜悦的爱国热情,这种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同时,在教师那欢快的声调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去思索感悟,从而体会到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
教学时指导学全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三、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名,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
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名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 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名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十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局发学生和合法用法。
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外运用巩固学法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沿着诗的感情发展的线索去展开合理想象,把诗的内容通过语言描述形成鲜明的画面,使之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之中,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
教师要抓人诗人的语言描述所暗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去对古诗内容完整透彻的理解,从而在轻而易举地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
三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
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
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
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 年第2 期p. 68-69
[2] 洪厚火《扩补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江西教育》2000 年第6期p. 37
[3] 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1997 年第5 期5 26-28
[4] 戴启铃《入境明理悟神一借助“想象”教学古诗》《江西教育》1997 年第11 期p. 32-33
[5] 草云芳《吟誦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河南教育》1995 年第pl17-18
[6] 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宁夏教育》第7-8 期B37-38
[7] 余志君《怎样确定古诗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江西教育》1995 年第11 期p34
[8] 刘伯祥《小学古诗教学一得)》《教育评论)》2001 年第5期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