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闪光的瑰宝,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

因此,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诗人,探究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深刻根源和社会背景。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古诗文的创作往往是作者感时伤世、触景生情而写成,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积淀与思想感情的外现。

我们赏诗品文,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领悟作品的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评价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前,要重视并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对诗歌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生活际遇做一详细的了解。

二、熟读成诵、领悟感情
1.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古诗文的特点,营造出诵读的情境。

如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一幅作者在山乡小路上行走的景象,有溪流小桥,有稻田,有明月清风,背景音乐响起鹊和蝉的鸣叫声,创设出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这样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才更有激情,才能体会到词句的韵律美,更能感悟到词的意境美。

2.我们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

我国的古诗,多是五言和七言,每句字数少,多数都有一个固定的规律,如五言绝句,每句诗在诵读的时候基本就是2+2+1的形式,七言多数是2+2+2+1的形式,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大多数古诗文,他们都能够按照这个规律诵读出来了。

3.古诗词教学应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反复品读,读出韵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佳句,积累语言
讲授诗歌要注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

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

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

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抓住关键字、词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四、虚拟情境,再现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样有助于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

有些学生也采用了虚拟情境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

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

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

”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