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答题技巧与万能模版申论要想获取高分,考生在答题时,除了基本的做题技巧外,心中应该时刻谨记以下五大原则:谨守身份、完善结构、规语言、寻找高度、稳中求新。
(一)谨守身份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就是越来越贴近公务员的工作实际。
所设定的问题也大都要求考生以特定的公务员身份进行回答。
考生如果不能站在公务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甚至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论述,就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
尽管公务员之间也有角色的差异,如交通局长同普通交警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所有公务员,无论何种工作性质,无论何种工作职务,都应当具备以下几种意识:1、政策意识在申论考试中,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概括、建议和论述问题,不能“语不惊人誓不休”,更不能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
申论的成绩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奇越特就越好,而是越全面、越深刻、越具体、越合理就越好。
2、执行意识在申论考试中,执行意识表现为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说大话,不能抽象地空谈理论,要做到每一句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中心观点,要么是逻辑推理,要么是平行说明几件事情。
3、民本意识当代政府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民本意识,因此,要求公务员要有民本意识,申论考生也要有民本意识。
体现在申论中的民本意识,主要是要求考生在思考问题、提出对策时必须要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与民众利益有冲突的答案一定不符合阅卷标准。
(二)完善结构由于申论的命题和阅卷特点,考生在回答申论的各种题型时,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充分重视答题格式,尤其是分值最高的论述论证题型。
关于归纳概括、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类题型,最常见答题结构都是“总分式”,不过,不同题型的具体应用上也会有所差别。
这将在后期的题型讲解中进行详细概括。
关于论述论证类题型,行文格式更加重要,比较常用的有“三段式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三)规语言语言是文章表达思想的工具。
对于任何写作活动来说,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申论写作自然也不例外。
申论考试要“发挥”得好,没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是不可能的。
从申论考试的题目来分析,申论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要通过文字表达来体现,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申论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测评要素,在各个题目中都会赋予其一定的“分值”。
对于这一点,考生应有明确的认识,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在备考过程过必要的训练,提高、优化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能够依据给定材料做“片断”述和“成文”论述。
但无论是“片断”还是“成文”,申论考试都属于文章类,而不是文学类,也就是说,要求考生掌握的是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而不是描写型的审美语体。
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应以说明、述、议论等语言表达方式为主体,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作答,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抛开“材料”写成“随笔”。
有些申论作文的得分不高的原因不是文章不好,而是不符合论述文的语言要求。
(四)寻找高度见到过申论试卷的同学都知道,申论材料阅读部分是由表面上零散无序、各不相关的材料构成。
这些材料事实上并非真的互不相关,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在联系的,他们反应着同一个主题。
而这个主题正是所有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到在的本质,正是我们答好申论的首要条件。
这个本质,正是我们所谓的“高度”,把握了高度,就等于你真正看破了试卷,也就为你下一步从这个高度出发回答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寻找高度”体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意味着立意要高远,凡事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必须进到问题的深层。
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妨把它上升到一定的政策理念的高度。
比如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句很经典的语句,我们在材料当中只要见到“社会”、“发展”、“阶层”“社会群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社会阶层等)”、“人与自然的矛盾”等等类似的词语,我们马上就应该想到是否与和谐社会有关?与科学发展观有关?我们都不妨把它用上,你能够把这一句话用上,就说明你的立意上就没有就问题论问题。
又比如说形象工程问题,政绩工程问题,对这个材料的考察,实际上你也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你在这个后面有一个正确的权利观、政绩观问题和发展观的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和追求量的,应该是追求质和全面的发展。
所以你对这样的问题势必要把它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科学的发展观。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申论材料可以归纳的高度有:汽车堵塞、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再到科学发展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能源、环境等上升到生态文明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治安混乱上升到改革、发展、稳定;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上升到社会分配;再和谐社会户籍问题、农民工进城、工农业发展上升到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民工、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劳动合同法》、《物权法》可上升到依法治国…………(五)稳中求新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我们只有在成功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才能确保笑到最后,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稳中求新的“新”字,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法宝”。
这里的“新”字,指的是立意新、材料新、对策新、论证方法新,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申论考试中最终获取绝对高分的学员,往往其申论答案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
但申论考试的“求新”一定要慎重,必须是“稳中求新”,要想做到这一点,至少有这样几点规则必须遵守:1、不能与国家的基本国策相抵触;2、政府的基本策略不能完全摒弃;3、必须要具有可行性,符合中国国情。
万能模版注意写作的几个误区1. 申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材料说话。
必须把材料消化到九成熟。
2. 申论考试不是个性化的考试,而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
老师每天阅卷无数,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选拔的人才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
所以思想偏激,错位的文章会低分。
3. 现代申论有沉稳厚重的风格,在申不在论,重点是对案例和材料提出的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的推论材料与材料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把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解决办法,千万要避免重议轻申。
4. 主要考察概括容,合理推论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5. 写作要力避学术化的倾向。
申论的本色:顶天立地=国家政策最前沿+脚踏实地的解决实际问题。
用全面发展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1. 高: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自己,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把社会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
2. 大: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案和配套的措施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条具体的措施,要善于升华材料,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在确定文章主题是要善于归纳和提炼宏观的主题思想,比如《应对突发公共时间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等题目容易得高分。
3. 全:用平和中庸的风格来写文章,思维要周全,利用辩证法的原理:比如,原因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评价事件要看到问题的表象和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既要克服弊端,又要发扬成绩等等。
4. 实:防止大而空,充实,即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要具体可行,立足材料,模块化运作;真实就是要结合和联系实际。
5. 精:语言精炼,防止罗索,表达规,不能随意更改政府政策的正规表达方式,总之,要模仿半月谈和政府文件报告的写法。
评分的标准一二部分按条给分,减去错别字。
议论部分观点正确,鲜明,逻辑严禁,分析细致,对策合理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考试的准备1. 申论考试实际上是一次模拟的日常准备工作。
2. 半月谈开篇文章半月评论大都是很好的申论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模仿价值。
3. 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规的语言表达上,要像学习英语一样,通过熟读,甚至背诵半月评论等申论写作文来培养语感。
4. 真题一定要精做,把答案认真的写出来,模拟题的最大功能就是熟悉热点问题。
应试技巧: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
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1.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3. 问题的表现是什么,4.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 对策是什么。
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
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l 首尾句原则l 关联词原则l 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
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
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容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
八股模式。
P21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
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外因分析,要注意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 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
(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l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l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l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l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l 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l 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l 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l 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