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格局与气质梁鸿鹰古今中外文艺家的长期实践,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精神气质被广为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外部力量强加的。
现实主义一直在发展中丰富,它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在接受着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对现实主义而言,只不过因为存在时间长,经受的检验就格外多,但在赞扬和质疑、拥护和反对中,反而不断增添着它的艺术光彩。
创作的梏局决定着创作的水平。
格局小,力量就弱;格局大,就能够深入人心,格局来自胸怀,与视野密切相关。
古今中外文学巨匠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强大包容、涵盖能力。
任何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牢笼里,他们首先需要心里有他人,需要胸怀一个完整的外部世界,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因而心里就容不下功利的盘算,进而看得更远、更开阔。
但同时,伟大的现实主义经典之所以与假大空、概念化、抽象化势不两立,还在于能够在具体创作中落“小”。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能够让思想从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通过对人的生存、对一切情感的细枝束节进行“事无巨细”的描绘,以足够丰沛的生活原貌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家是生活细节的收集者,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开掘出题材的富矿,在作品中建造起细节的迷宫,让人性的多棱镜发出光彩。
现在不少作品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更多的时候可能不在于选材不好、立意不高、志向不大,而在于没有立足于细致入微的表达。
这样的作品即使书名被记住了,但没有一个细节能留在人的头脑中,更谈不上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
现实主义强调忠实于现实生活,需要作家、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但更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想照亮现实,启迪人,引领人。
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不单单指艺术高峰的缺乏,也包括“真实”的缺乏、思想价值高度的缺乏。
现实主义的“实”常常表现为直面现实存在的复杂性、矛盾性,对社会进行由表及里的调查、探究,从而冷峻地解剖生活,目光如炬地见他人之未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目前不少作品引不起社会的关注,在于多是浮光掠影地描写现实表层,没有触摸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脉搏,没有捕捉到变革中人心向上的深层律动,因而不免陷入庸俗化,流于表面化,难说有真情实感,难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价值。
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精髓,没有学到拨开社会历史迷雾的真经,导致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失语,自然不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
文艺之所以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在于能够树立标尺、指明理想,由现实落笔,再超拔于现实之上。
人们之所以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提升人们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本领,人们推崇的正是文艺化腐朽为神奇,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精神启示力量的深刻担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精神气质能够被广为认可,主要得益于古今中外文艺家的长期实践。
B.一个人要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需要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能够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C.现实主义解剖生活,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生活本质,所以它能直面现实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D.由现实落笔又超拔于现实,给人树立标尺,指明理想的文艺作品对人的精神成长会有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和其他创作方法都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所经受的考验格外多。
B.创作格局跟一个人的胸怀、视野有关,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创作水平,现实主义作家都具有对生活的强大包容、涵盖能力。
C.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中能够落到“小”处,而现在不少作品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原因往往在于表达不够细致入微。
D.作家、艺术家的使命感体现在提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将生活经验上升为对人们具有启示作用的精神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在发展中受到了赞扬和拥护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质疑,甚至是反对,但这些却不断增添着它的艺术光彩。
B.现实主义大家往往收集生活细节,一般人都忽略的地方也能发现题材,能用细致入微的表达把作品的细节留在读者的头脑中。
C.目前不少现实主义作品只是简单描写现实,陷入庸俗化,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现实主义精髓理解不够透彻,社会知识不够。
D.现实主义强调忠实于现实生活,体现在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两个方面,其中第二方面更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
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
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
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
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
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
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
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
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
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
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
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
“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
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
”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
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
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
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略举两例: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
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
1975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
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陈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
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
……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
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
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
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
‘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
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
”《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
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摘自“百度百科”)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
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
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
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加。
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问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5、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6、陈翰伯为什么能在出版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树胡天翔晌午了。
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
那是一片白杨树。
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
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
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
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
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
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
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
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
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
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