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使用下图所示生产工具和房屋等的原始居民,最有可能是①半坡原始居民②河姆渡原始居民③生活在长江流域④种植粟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 . 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
”请从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六辅渠3 . “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
这位君王是()A.大禹B.商汤C.周武王D.周厉王4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古代中国、古代欧洲两种政治制度的描述。
由此看出,当时中西政治制度的主要不同点是A.君主所处地位不同B.臣下所处地位不同C.土地的继承关系不同D.君臣从属关系不同5 . 下列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行为,若在现代世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老子6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观点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 . 《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
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A.劳动力充足B.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D.农作物品料单一8 . 我国奴隶社会的四个朝代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夏—商—西周—春秋B.夏—西周—春秋—商C.商—夏—西周—春秋D.西周—夏—商—春秋9 . 在人类的起源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中,英国的利基家族享誉世界,很多古老的人类化石都是由这个家族发现的。
他们研究人类的起源,寻找最古老的人类化石的理想地是下面的哪个地方?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10 . “夏朝历时四百七,夏桀本是亡国君。
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历史歌谣中“ 引来武王正义师”是指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诸侯争霸D.长平之战11 . 如下图是山东肥城春秋古镇春秋圣殿的一幅壁画。
请问图上这些国家的出现与西周时期形成的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12 . 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造宫室,制作衣裳B.挖掘水井,制造船只C.发明弓箭懂得炼铜D.教民开垦,种植五谷13 .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14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
那时曾有位思想家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他最有可能是A.B.C.D.15 .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是因为商朝()A.有了史官B.有了确切纪年C.有了史书D.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16 . 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纪念的人物是()A.黄帝B.炎帝C.秦始皇D.大禹17 . 考察人类起源的历史有很多种途径,相对而言可靠性最强的是()A.化石B.传说C.想象推理D.史料记载18 . 对谷类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
实现这一“经济革命”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9 . 鼎,作为礼器,是传国重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不可僭越。
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但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使用了九个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分封制有所动摇B.青铜器铸造水平提高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鼎不再是礼器的象征20 . 5月20日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湖北随州举行拜祖大典,炎帝和黄帝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只见巨大的炎帝雕像上,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灵芝,深刻反映炎帝的重大贡献是A.陶器、文字B.商业、宫殿C.水稻、战车D.农耕、医药二、综合题21 . 阅读下列材料: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22 .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2)从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远古人类?请你从体貌特征、生产工具两个方面说一说这一远古人类的特点。
【文物中的历史】(3)图三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的工具?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传说中的历史】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探究中的历史】(5)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两例来。
2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材料二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
《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
《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三民本思想早在西周已萌芽,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节用裕民”。
……唐代民本思想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
《贞观政要》中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宋代理学家朱熹强调“恤民”,而恤民的关键在于足食,因此要反对土地兼并。
——摘编自郑慧《民本:传承与超越》(1)材料一图A体现的孔子社会治理思想主张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汉为践行儒家思想,兴办培养官员,以治理国家。
韩非子提出图B思想主张的目的是,孔子和韩非子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是。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依据材料二,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②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24 .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下图。
材料四分封制与县郡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首领产生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制度?(4)根据材料四,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原因。
25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1)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
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文化符号二:瓷器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
”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2)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文化符号三: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3)据材料,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综合题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