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命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
区域先后发生了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
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
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
C.选取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 10小时
B. 11小时
C. 12小时
D. 13小时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标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 ōu ,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 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 .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5.“兴起于18
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运动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