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摘要:小学科学有效教学要求科学教学以科学兴趣为求知本能,以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为探究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理念行为。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涉及科学教学中材料、问题、设计、活动、讨论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围绕“材料,提前介入,激发探究兴趣”、“问题,指向明确,形成探究目标”、“设计,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探究,反复验证,获取探究事实”等内容进行了精细化专题研究,提出了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
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质量和有效度,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是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要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
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一、前测,把握起点,进入话语系统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

学生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学习发展得快,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要体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情况相当重要,包括他对科学的原有概念。

知道他的底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底上去发展。

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是半对半错甚至是错的,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一个点去纠正他原有的错误。

二、材料,注重结构,指向科学概念
结构的材料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工作,让材料提前介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丰富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如在研究《植物的果实》时,教师让学生带果实,学生带来了果实类的苹果、梨、香蕉、红枣、豌豆、花生等,也带来了非果实类的萝卜、番薯等,教师就可以利用材料的结构,通过引导学生课堂上比较,建立果实与非果实这一科学概念。

三、问题,指向明确,形成探究目标
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科学课上有许多让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研究等活动。

学生喜欢在科学课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老师少讲一点、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自己思考、分析;更喜欢老师多给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

学生爱提问,但刚开始时提问的质量不高;学生问题多,但适合研究的真问题不多。

如在《各种各样的树叶》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树叶后,教师尝试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希望学生能提出“树叶有哪些形状?”、“不同的树叶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指向性强、可研究的问题,但学生往往会提出“为什么有树叶?”、“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等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提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科学探究起始阶段的研究重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让学生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真问题与假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有一定研究范围、指向性强的问题等。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小组想研究的问题,在学生选择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树叶有哪些形状?”等问题的小组很快就确定了用画图、拓印、语言描述等方法来研究形状,但研究“树叶有什么用?”等问题的小组无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

这时再让学生重新选一次问题,学生就会选择能研究的真问题。

又如《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课,教师让学生混合了醋与小苏打后,学生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

这时,学生提出了“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是空气?”等问题,这种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新问题,往往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适合研究的问题,怎么证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火来检验。

学生用火柴检验后发现火柴会熄灭,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在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的推动下向纵深发展。

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是学生学会提适合研究问题的表现。

四、设计,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

“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

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

原因是教师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
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教师笑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接着开展师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了新奇有趣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探究,反复验证,获取探究事实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是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执教《分离混合物》时,我用“观察、提问、假说、预测、研究、解释、交流”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开展分离混合物活动。

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探究十分“迅速”,一次搞定、一锤定音。

于是我就问自己:“为何我的学生在探究时只喜欢做一次”、“探究,真的一次就够了吗?”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分离混合的铁钉和木屑?学生提出了用水、用手指捡、用筛子或筛网筛、用磁铁吸、用“炒菜法”等假设。

接着我让学生预测:用哪种方法分离的速度最快?学生们大多认为
是用磁铁吸。

我要求他们边实验边记下分离的时间。

15分钟后,学生们开始汇报:用手捡15秒,用磁铁30秒,用筛网50秒,用磁铁1分30秒……马上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用手捡这一方法最快?为什么同样是磁铁,有的用30秒,有的用了1分30秒?这时我让用磁铁的两组同学上台,讲实验的大致过程:用30秒的组将混合物放在大脸盆中,用磁铁去吸铁钉,这一次只用了12秒。

第二组没有将老师提供的混合物倒出,而是用磁铁直接在杯中吸铁钉,用了1分30多秒。

看到了这一现象,我再让学生解释,有的同学说:混合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容器的大小不同,磁铁吸铁所用的时间也不同。

有的说:混合物放在相同的容器中,由于每个人的动作快慢不一样,所以时间也会不同。

这时我接着问:那么,是不是实验没有结果了呢?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呢?学生们说:实验的条件要大致相同,要么都放在脸盆中,要么都放在杯子中。

还有的说:要多做几次,把记录下来的时间作一次比较,也许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时间。

于是,我第二次让学生做分离实验,学生们开始控制实验的变量再做。

第二次汇报时,有的组说:我们做了四次,分别是12秒、10秒、9秒、7秒,所以大约是10秒左右。

也有的组说:我们最快的只用了6秒,超过了用手捡这一方法……
众所周知,任何活动,一次的结果都只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科学现象是可以多次重复的,科学结论要经得起反复验证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
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

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教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