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包括()A.原始社会德育和奴隶社会德育B.奴隶社会德育和封建社会德育C.封建社会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D.资本主义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3.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总条件、总背景的是()A.自然环境B.社会大环境C.教育环境D.家庭环境4.品德发展需要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间的矛盾不是()A.品德发展的外因B.品德发展的内因C.品德发展的动力D.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5.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动荡性B.情境性C.适应性D.成熟性6.文明上网教育成为当前的德育内容,说明()A.商品经济对德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内容的影响D.人际关系对德育内容的影响7.公司招聘时除看重技术能力也注重人品说明()A.公司是以人为本的B.品德对公司效益有重要作用C.品德可以直接提高公司收益D.品德好坏决定人的技术能力8.将德育实施前后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评定是()A.绝对评定B.相对评定C.内差评定D.操行评定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A.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B.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10.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价值观教育C.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D.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11.影响德育方法性质和特点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A.社会文化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哲学世界观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12.注重培养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13.下列关于学校德育组织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共青团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B.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C.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D.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14.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生集体是()A.班委会B.班集体C.少先队D.学生社团15.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包括()A.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他律性B.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实践性C.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外烁性D.内省性、涵育性、他律性、实践性16.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A.杜威B.班杜拉C.柯尔伯格D.斯金纳17.在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结构中,道德品质占45%,该数值是指()A.权系数B.标号C.标度D.标准18.利用美国“911”事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体现的家庭教育特点是()A.寓教于养、养教结合特点B.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特点C.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特点D.遇事则喻、“寓物则诲”特点19.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的矛盾B.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矛盾C.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之间的矛盾D.教师的道德要求和学生的现实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0.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体现的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是()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28.请结合有关德育原理,分析下列教育案例成功的原因。
文华是一个网瘾较重、时常缺课的学生。
这天,何老师经过了解,发现他又去了网吧,便跑到网吧找到他。
无意间文华发现何老师站在他背后,严肃地看着他且一言不发。
文华便放下鼠标、背起书包,低头回到了学校。
一路上,两人一句话都没说。
到学校后,何老师指了指教室,文华便走向教室,这时何老师微笑地向他点了点头。
三天过去了,何老师也没找到他。
然而文华却整天心事重重,终于在第四天下午走进了何老师办公室。
“老师,你怎么不批评我?准备怎样惩罚我?”何老师说:“不必了,你现在不迟到,不旷课,不是很好嘛,希望你能保持!”文华如释重负地笑了。
后来,何老师还说服家长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文华现在已是某著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了,可他对这件事总是忘不了。
一次,他在给何老师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何老师,非常感谢您!如果您当时训斥我一顿,我现在可能还是个网虫。
其实,您不吭声,我自己当时想得很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特别是您那一丝微笑和点头,刹那间使我明白了许多许多!”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前苏联的教育家A.苏霍姆林斯基B马卡连柯C.凯洛夫D.克鲁普斯卡娅2.关于“德育规律”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育规律和德育方针政策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B.德育规律和德育方针政策都是一种客观存在C.德育规律是人们主观制定的,德育方针政策则是一种客观存在D.德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制定的,德育规律则是一种客观存在3.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杜威D.加里宁4.德育的“德”既包括所谓“大德”,也包括所谓“小德”,其中“小德”是指( )A.政治品质B.思想品质C.道德品质D.法纪品质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 )A.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B.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C.品德认识能力、品德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D.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6.相对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而言,学校德育更具有( )A.随机性B.目的性 C.隐形性 D.广泛性7.与现代德育精神相违背的德育特征是( )A.发展性B.主体性C.封闭性D.创造性8.人的品德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教育,但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的是( )A.实践活动B.生理因素C.遗传因素D.社会因素9.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家庭环境B.学校德育C.生产方式D.社会文化10.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四大项内容是( )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C.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教育D.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11.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提供蓝图和依据,指导、调节、控制德育过程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途径12.品德评价法的主要方式包括( )A.讲解法、讨论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B.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C.说理法、奖励法、评比法和惩罚法D.奖励法、惩罚法、陶冶法和评比法13.德育活动锻炼的方式很多,对学生来说最主要最经常的锻炼活动是( )A.社会活动B.学习活动C.生产劳动D.课外文体科技活动14.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家校共育D.班主任工作1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含义是指( )A.主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B.主要做好优秀生的扬长避短工作C.主要做好中等生的提高补差工作D.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6.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德育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B.品德修养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C.品德修养与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D.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对象范围具有一致性17.为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可以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赋予不同的数值,这种数值叫做( )A.权系数 B.标号 C.标度 D.达成度18.以常模为标准,对个体的品德状态进行的评定,叫做( )A.绝对评定B.到达度评定C.相对评定D.个体内差评定19.相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社会德育更具( )A.计划性和复杂性B.目的性和广泛性C.组织性和自主选择性D.复杂性和自主选择性20.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德育目标B.制订德育计划C.组织开展德育活动D.检查和总结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28.请结合有关德育原理分析下列案例,说明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今年的艺术节合唱比赛后,高一(5)班班主任王老师收到一则意外的短信:“王老师,不要因为比赛的事伤心了,您是一位真诚对待学生的好老师,以后我们不会再让您失望了!”短信出自班级一个男生之手。
他为什么会给班主任发这样一个短信?王老师原以为高一新生对艺术节一定很重视,因此,接到通知时,把这项任务交给艺术老师后,自己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谁知这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可以随意不认真的暗示。
离比赛还有一个星期时,同学们不是忘词,就是曲调没有把握好。
这下,王老师急了,通知全班同学每天放学后留下训练20分钟,对于这种突击,同学们嘴上不说,心里抵触。
结果是该班以全校最低分收场!王老师心里非常难过,眼泪忍不住就流了下来。
她很生气,觉得很失败,很想痛斥学生,更想讽刺挖苦几下。
思前想后,觉得都不合适。
于是,决定先什么都不说。
一回到班级,当同学们的目光齐唰唰地看着她,等待她的批评时,她却说了声“放学!”。
就转身离开了。
没想到,这种和平常大相径庭的做法不但引来了前面提到的那条短信,还带来了班风的改变。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国封建社会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著作是( )A.《学记》B.《大学》C.《论语》D.《中庸》2.决定德育社会阶级性质的是(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社会意识3.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自我教育B.学校教育C.品德情感D.活动和交往4.下面属于初中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是( )A.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B.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的品质C.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5.直接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实施方法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哲学观点 D.商品经济6.德育的实质是( )A.育“德” B.育体C.育美D.育人7.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是建立( )A.中国现代德育体系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C.中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D.共产主义德育体系8.“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反映了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C.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要求,提高学生品德认识和能力的方法是( )A.讲解法 B.陶冶法C.谈话法 D.讨论法10.建立在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基础上,通过活动进行的德育组织形式是( )A.共青团活动B.课外校外活动C.学生会活动D.少先队活动11.品德修养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 )A.自我品德的涵育性B.自我品德的内省性C.自我品德的实践性D.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和品德修养的自觉性12.培养正确集体舆论的关键是( )A.形成优良的班风和传统B.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C.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D.培养好班集体领导核心13.现代德育的目标具有( )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14.从科学理论出发,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决策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15.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是领会和( ) A.识记B.运用C.掌握D.理解1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应了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 A.主体性B.长期性C.复杂性 D.示范性17.德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是( )A.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关系B.受教育者和德育环境的关系C.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关系D.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关系18.平行教育原则的提出者是前苏联教育家( ) A.凯洛夫B.赞科夫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19.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是( )A.教师查测B.集体查测 C.管理者查测 D.自查自测20.从制度作用角度看,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应健全激励性制度和( )A.约束性制度B.陶冶性制度C.养成性制度D.测评性制度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28.案例材料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发布通知,在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