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写作指导全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一、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概念阐释】半命题作文,是与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并列的一种命题形式的作文。
该命题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题目的半开放性。
写作者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均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能在不脱离给定的半个命题的基础上,依照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对灵活地选择写作内容。
从题目构成上看,半命题作文的命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以半命题的方式出现,题目前没有任何提示性话语,半命题也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另一种是由提示语和半命题两部分构成,其中提示语对半命题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帮助写作者把握题旨,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至于限定半命题的选择范围,或是为半命题预设若干可供选择的关键词等等,都是这两种类型的变体。
【技法点拨】写作半命题作文,需处理好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全面审读命题材料,正确理解命题材料中隐含的导向性意义。
无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一切信息皆来自半命题本身;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写作信息,则来自于提示语。
面对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时,准确把握提示语中隐含的导向性意义,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它既可以使原本虚化的半命题具体化,帮助写作者透过半命题中隐藏的信息,正确把握命题人的真实命题意图;又可以充分利用半命题的开放性,引导写作者全面审视可选择的写作内容,从最佳视角立意构思。
且看下面这个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
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个半命题,如果不考虑提示语的限制,则横线上可以填写的内容将十分丰富,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
有了提示语,范围便缩小且固定了下来。
因为,这里的提示语,将写作者的写作范围限定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中,写作者能够填入横线的,只能是某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致。
如果无视这一限制,写一个让自己陶醉的人,一件让自己陶醉的事,都不能算是切题。
第二,从熟识点立意,以精巧的立意展示个性才华。
半命题作文在内容、主题、文体等方面为写作者提供了相对广阔的选择空间,在此空间内,写作者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最熟悉的内容、最有意义的主题和最拿手的文体入手,写作出最能体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文章。
比如,面对《____很重要》这一半命题作文时,写作者该在横线上填入的内容,必然应该是自己最熟悉、写出来最有意义、文体感最清晰的文章。
这时,酷爱阅读,并对阅读的意义有着深刻思考的人,就可以写一篇《阅读很重要》;热爱体育,并立志在体育上有所建树的人,便可以写一篇《体育很重要》;钟情自然的人,可以写《旅游很重要》;感恩父母的人,可以写《亲情很重要》……其实,无论是什么人,这些都很重要,但落到作文中,却只能写其中之一。
既然是自由选择,当然就选最能写出神采的那一个。
第三,向精巧处构思,舍大求小,把文章落在实处。
半命题的开放性,在为写作者提供丰富的可选择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了空洞说教、盲目抒情的风险。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必须确立“舍大求小”的写作意识,自觉舍弃大话题,主动选择小切入点。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贴近生活,才能细节生动,才能让文章落在实处,展示出独特的生活感悟。
例如,写作《拥抱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时,必然会有一些写作者从最抒情的视角出发,去《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青春》,但这样的拥抱,很难把文章落到实处,也就很难写出真情实感。
一个善于写作的人,绝不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儿,他必然会另辟蹊径,去“拥抱”一个真实的人,一份真实的情感。
相比较而言,《拥抱妈妈》总是更能够写活细节,更有利于表达细腻的情感,也更能打动读者。
【现学现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近历史,我们可以在盛衰规律中寻找成功之道;走近他人,我们可以以人为镜,发现自身的优劣长短;走近自然,我们可以在山水风光中陶冶情操。
走近,需要的是心灵的感悟,没有了真实的感悟,即使置身其中,也仍旧不会真正懂得。
请以“走近”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该半命题的补充部分,在导引材料中已经作了较为明白的指点。
考生只需从历史、他人和自然三个概念中,精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便容易写出符合命题需要的文章。
具体构思时,如果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语文、《红楼梦》、高考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网络等;从自然考虑,可选择大山、海洋、大漠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责任、进取心等。
无论写什么,都应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来补充题目。
【佳作展示】走近云端上的陶渊明江苏省仪征中学高子未我向往恬静、灿烂、柔软的古典美,梦想着自由、美丽、悠然的生活。
一个人坐在雨中昏暗的东屋,外面是白水茫茫的世界尽头。
空气中氤氲着新酿好的米酒醉人的香气。
东园的枝头正着上翠绿和粉白,栖息在庭前的飞鸟鸣唱相和。
那样一种温和的清新和惬意,穿透雾气而来,直抵人的心扉。
这是陶渊明的中国。
在官场黑暗、鱼龙混杂的魏晋南北朝,陶潜为了追逐自由、美和真诚,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山林,过上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他可以抡锄亲手种下自己喜欢的瓜果;他可以摆下酒菜,然后坐在竹椅之上,闭目慢慢等待一个云端之上的亲友;他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赏花,饮酒,促膝交谈,述说人生志趣;他可以让手指在琴弦上行走,随意的拨弄出音乐,“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可以悠然地研磨,提笔,在薄薄的宣纸上留下润泽淡远的心情的痕迹……陶渊明的中国,如此美好,让我无比羡慕和向往。
然而,我逃离不了手机、电视、电脑。
我相信还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依赖它们,迷恋它们。
这些现代科技的产品,就像锋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割开了那些古典的、悠远的、咏叹调般的美好情感。
它们就像苹果里的虫子,钻入了我们生活的内核,窃取着我们生命的甜美汁液。
在如今这个城市化进程加速的21世纪,城市的噪声、人群的纷争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压力,让人心变得浮躁不安。
许多的嘈杂纷争、黑暗怨愤、贪念欲望借助着先进的技术传播进人群里,迅速地弥散开来,遮住了人们的眼,蒙昧了人们的心,于是人们再看不到那些美好,再找不回那些感动。
当陶渊明的悠然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所取代,心中那片柔软的土地便如一股青烟,风一吹,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要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而我觉得,天地万物的美和诗意,首先源自内心的安宁。
而现代中国人缺少的,也就是那一颗能够安守宁静的心吧。
我梦想着人们都能有一颗陶渊明的心。
在雨后的山坡上,看到一朵花,像是见到摇篮中一个刚睡醒的婴儿,像是见到门口站着一个被雨淋湿了的小姑娘;坐在书桌前,看着室内暖黄色的灯光与窗外正在变得浓稠的暮色,看它们小心翼翼的背对背,约会在窗玻璃上;夜里醒来,倾听风儿低吟,雨儿浅唱;早晨打开窗户,草色遥看近却无,海棠着雨胭脂透……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梦想中的中国。
温和、大气,编织灿烂未来的同时不失一颗愿意珍惜现在的、安宁的、柔软的心。
然而现在,我也只能借着陶渊明的诗歌,来慰藉自己一颗焦躁不安的心灵了。
就让我低吟这首《停云》吧,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园乡村,眼见着一场洗净心灵的冷雨就哗啦啦下了起来。
【点评】本文言在陶渊明而意在现实人生的困顿,凸显出极高的写作悟性和志向情怀。
全文以题目为线索,将古典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历史人物与自身价值诉求串联成一个彼此交融的有机体,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刻哲思。
这样的构思立意,辅之以精妙的语言,自有一股穿透力,能给读者带来美和深思。
二、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概念阐释】所谓“全命题作文”,是指命题具有唯一性和完整性的作文。
唯一性是指考生不得另拟题目,只能依照既定命题展开写作;完整性是指所给题目不需要补题,不能增删文字。
全命题作文的命题,通常有四种类型:第一是名词类命题,如《好奇心》;第二是动词类命题,如《争》;第三是动宾短语类命题,如《品味时尚》、《拒绝平庸》;第四是主谓短语类命题,如《时间在流逝》。
命题的词汇及短语性质不同,写作时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写作全命题作文,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辨“性”审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才能依照不同类型的命题特征,依“法”谋篇布局,展开写作。
【佳作借鉴】时间在流逝安徽一考生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委落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
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是啊,还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滔滔不绝地诠释着时间,又有什么像河水一样在宇宙间“三态”切换得那么自如?不可捉摸的时间,人们无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来形容了。
于是就有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在北雁南飞时,我们知道了季节的更替;从青丝到白发知道时间的流逝。
“少年不知愁滋味”,大多因为对时间的认识还是一种混沌状态,等弱冠不在,自然有了衣带渐已缓,岁月忽已晚的悔恨。
所以有许多憾事与时间有关,如在某个时间段,爱没说出口,却成了他人所爱。
在流逝的时间中,孝未尽,亲人却不待。
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
可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有的人说自己的时间太多,多得整把的抛撒也在所不惜,于是在灯红酒绿里泡着,在纸醉金迷中躺着,在“桌上长城”边坐着,就这样时间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销蚀了,在赌桌边输尽了。
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可他们哪里知道,“春去春回来,花谢花会再开”,只是季节的轮回,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
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伸展。
钱学森,这位科学泰斗,一生不题字,不参加宴请,不出席鉴定会。
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
是啊,人的差别在于是否珍惜时间,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也就在生命体里注入了内核。
等到生命终结的一天,人们会说,他的一生是殷实而沉甸甸的。
想当年辛弃疾报国无门,叹时间流逝,尽管将“栏杆拍遍”,也无人知晓其“登临意”。
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诗句。
真是英雄泪洒吴钩,岁月不堪回首。
时间在流逝。
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
因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
虽然我们不能遏减时间流逝的速度,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