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历史上的英祖简介
朝鲜英祖名李昑,是朝鲜肃宗李焞的第四子,生母为淑嫔崔氏。
1694年甲戌肃宗二
十年九月十三日生于昌德宫宝庆堂。
1699年己卯封为延礽君。
肃宗三十年与进士徐宗悌
之女成婚。
作为庶子的李昑原本没有机会登上王位,一是其母淑嫔崔氏出身
卑微,二是其父肃宗在世时对其也评价平平。
时文人闵镇远的著作《丹岩漫录》中记载,肃宗在世时比较疼爱么子延龄君,延礽君则常遭肃宗斥责。
淑嫔崔氏过世后,延礽君
在服丧期间与侍妾生子,被肃宗痛骂"无行",并数月不曾召见。
肃宗过世后,李昑长兄李昀即位,即朝鲜景宗。
景宗身体自幼孱弱,成婚多年始终无
子嗣,所以李昑在朝臣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人的支持下,于1721年辛丑景宗元年被景宗册封为王世弟,以辅政的身份临朝听政。
然而当时朝廷党争激烈,
反对者以宗庙继承为由建议景宗在宗室中择人过继,立为储君,因此李昑的储位并不稳固,幸好景宗个性仁厚,又与其弟李昑自幼感情深厚,再肃宗正妻仁元王后的庇护,李昑最终
保住继承之位。
景宗四年八月二十五日1724年甲辰,景宗病逝,王世弟李昑于八月三十
日即位于昌德宫仁政门。
是为英宗大王后世改称其为英祖。
英祖四年1728年,少论派人李麟佐、郑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丰君昭显世子曾孙李
坦为君,但以失败告终,史称戊申政变。
英祖十五年1739年为中宗元配废妃慎氏复位,追尊为端敬王后。
二十二年1746年复
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职,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复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
的官职。
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两年后册立大臣金汉耇之女为新任王妃,他和两
任妻子之间都没有任何子嗣,虽然他有两子十二女,不过都是由后宫所出。
其中长子李緈
早夭,次子李愃虽然顺利长大成人,然而因为某些因素一说奸臣诬陷,另一说世子李愃患
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导致英祖被迫将李愃关进米柜饿死。
王位后来则由世孙李算李愃之次
子继承。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庆熙宫集庆堂,庙号英宗。
政治清明
英祖自幼便历经波折动荡,1721年,在少论派激进分子的威胁下,英祖连夜逃到仁元王后的寝宫。
在仁元王后的帮助下,才得以保命。
册封、即位前以延礽君、王世弟的身份
居于外邸,作为朝政的旁观者,深知派系倾轧对国政的害处,所以他一登基便着手荡平这
种争斗。
为了恢复昙花一现的普遍兵役税,英祖甚至走出宫廷,征求官吏、文人学士、士
兵和农民的意见。
为了减轻务农者的负担,英祖将向全国平摊征收的兵役税削减一半,减
收部分由渔业税、盐税、船只税和土地附加税来补足。
英祖还通过会计制度来整顿国家收
支的财政制度。
他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的庆尚道用粮食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在山区允许缴纳棉花或现金来代替粮食。
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
英祖还热
心地推广用韩文印刷的重要书籍,包括《小学训义》、《小学指南》、《表义录》、《百
行录》、《警世问答》等等,并且推广象《农家集成》这类有关农业的书籍,表明他关心
改善农民的生活。
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再次大量制造,分发给地方官署,同时广泛
地着手进行公共工程,在农村修筑堤堰,在汉城和其他城市广泛建设道路、桥梁,并修筑
了平壤中城。
英祖提高了平民子女的地位,开辟了庶民社会地位上升的又一个可能性。
俭朴著称
英祖在朝鲜历史上是以俭朴著称的国王,即位之初,就关注清鲜贸易对朝鲜国内经济
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
英祖三年1727,雍正五年,朝鲜冬至副使姚亨益向英祖进言:"……近来矿银之流入彼清朝中,太无限节。
所谓矿银,即中国所采之银也。
以我有用
之货,贸彼无益之物,尽归消融,以启奢侈,此甚可闷"。
次年,承旨李重协上疏,"绫缎
纱罗,本非中国之产,年年使行,尚方御供所入,营门旗帜所入,及各司别请求贸易之外,若或违禁,施以潜商之律,一以革举国奢靡之风,一以防私商挟带之奸,一以补度支经用
之费,行一事而有三利焉",英祖批曰:"尔言是矣,然上之衮服,下之章服,俱此中出也,难施一切之法矣"。
大臣徐命均的奏章则说"以十数万之银,贸得唐物,为费不赀。
而奢风
渐盛,闾阎尤甚,衣服饮食,耻不若人。
严禁此风则好矣。
而此专在在上者之导率。
圣上
服御之俭,无以加勉,而宫中服饰,恐不无奢靡之习,别为申饬,以为化下之本焉"。
到
了英祖二十二年1746,乾隆十一,几经酝酿,英祖终于正式发布命令:"奢侈之风,莫若近日。
噫!上有好者,下必从焉。
岂有不躬行而先饬民者乎?自今年使行为始,上而衮服,下
而朝衣,军用外,绫罗贸来者,一切严禁",正式禁止从中国进口纹缎。
与朝鲜使团贸易
的北京巨商闻讯大惊失色,"在彼国王诚盛德事,吾属自此无以聊生矣"。
但是,在清、鲜
两国商人的联合抵制下,禁纹令很快失去效力。
中国商人开始织造无纹绸缎出口朝鲜,到
了四十年后的正祖年间,禁纹令已经是名存实亡,正祖不得不重申这一命令。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