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和的奇偶性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和的奇偶性

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自然数和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和的奇偶性与算式中奇数与偶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2.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了解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卡片,双面磁铁,学习材料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明确探究方向
1.提问:还记得奇数与偶数吗?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和的奇偶性。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和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该怎么研究?
明确:举例子,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2个数相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开门见山。

把目光聚焦在“要研究什么问题?”
以及“该怎么研究?”这两个大问题上,构建开放的探究课堂,启发学生智慧,渗透数学探究方法。


二、自主探索,体悟探究过程
1.探究两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举例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材料。

要求: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观察发现。

提出要求:观察填好的表格,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例子充分表达,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

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交流完善:同奇同偶和是偶数,一奇一偶和是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举的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进行充分的表达,经历逐步抽象出结论的过程,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

对发现的三个结论进行再加工和完善,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验证归纳。

提问:刚才的发现到底对不对呢?你想怎样验证?
学生活动,充分验证。

追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刚才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有没有找到反例呢?
【设计意图:举例验证,通过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体悟数学的“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追问“能不能举到反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感悟应用。

体验活动:闭上眼睛,想一想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追问:为什么左右两边的页码和是奇数?任意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呢?
启发: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探索规律有没有方法可循?
完善板书: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设计意图:探究两个加数和的奇偶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次探索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完整的探索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2.探究多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提问:你准备怎么研究多个数相加和的奇偶性?
引导举例,板书连加算式。

(教具磁贴)
(1)观察猜想。

提出要求:不计算,先猜一猜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启发:如果后面再加一个数,你觉得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引导:你觉得和的奇偶性与什么有关?
(2)举例验证。

提问:和的奇偶性跟奇数的个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任意写一道连加算式,先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3)交流归纳。

小结:当连加算式中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当连加算式中奇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4)练习感悟。

1+3+5+…+2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设计意图:探究多个加数和的奇偶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并板书算式,让学生不去计算而是先去“猜一猜”和的奇偶性,适当地降低难度,给学生提供一个扶手,目的就在于启发学通过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发现规律。

后面一个数一个数地追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环节设计不局限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不仅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更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三、发散探究,交流研究方法
追问:通过探索我们发现了和的奇偶性蕴含的规律,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差的奇偶性、商的奇偶性、积的奇偶性等。

提问:你准备怎么研究?
要求:课后探究,并与同学交流。

四、回顾反思,积累探究经验
引导: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探索规律的经验,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学生掌握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全课小结时适度留白,并把积的奇偶性放在课后让学生
独立去探索,不仅给本节课的探索活动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探究从课内走到课外。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