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行拂.乱其所为 ( ) (2)人恒过. ( )(3)发.于声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 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阐述了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C.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D.选文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语气上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一)(10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3)以其境过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现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曲静。
C.第2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6.(1)大约(2)静止不动的样子(3)凄清7.(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8.D(“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③执策而临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共用了5个“也”字,含义微妙。
例如第一个“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字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贵之情。
B.文章篇幅短,但语言极丰富,用“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等多种称谓提到“千里马”。
C.文章末尾在“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中,作者更强调“不知马”,其讽刺、愤怒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伯乐不识千里马,比喻统治者不懂得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6.【答案】(1)通“饲”,喂;用马鞭驱赶;面对(2)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结合语句意思进行理解。
①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②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策:用马鞭驱赶;③意为拿着鞭子年对它。
临:面对⑵不同考查翻译。
注意文言语句翻译方法的运用和特殊词语、句式的正确理解。
祗:只能;奴隶:仆役;骈:一并;安:怎么;求:要求。
故句意为: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⑶不同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理解正确,D项中“以伯乐不识千里马”与原文不符,原文把能赏识人才的人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答案为:⑴ 通“饲”,喂;用马鞭驱赶;面对⑵ 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⑶D【点评】⑴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杂然而前陈.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段先概括介绍滁州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写命名醉翁亭的来由,是为了引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岳阳楼记》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两篇文章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D.全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表达了作者因遭到贬谪而不满消极、借酒浇愁的愤慨之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6.(3分)(每词1分)(1)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取名(命名)(3)摆开(摆放、陈列)7.(4分)(每句2分)(1)欣赏山水的快乐,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分)(“乐”“得”“寓”解释准确各0.5分,句子表达通顺0.5分)(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分)(三个“乐”解释准确各0.5分,句子表达通顺0.5分)8.(3分)D(全文以“乐”为感情基调,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0分)《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_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