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
文言文和现代文中数词用法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而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如:
一狼得骨止。

(《狼》)
齐人三鼓。

(《曹刿论战》)
文言文中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而现代文的数词则放在名词的前面。

如: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故事两篇》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一)基数表示法。

1、一般性基数词,与现代文用法相似。

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马之千里者。

(《马说》)
2、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上“有”(意为“又”)字,将二数连接起来。

如: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3、基数中的数词“十”、“百”、“千”、“万”前的“一”字通常省略。

如: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二)分数表示法。

古汉语里,分数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在母数和子数之间用“分”和“之”表示以外,还有一种主要的表示法:母数(位数)——子数。

如: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三)约数表示法。

约数是表示与实际数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用“十”、“百”、“千”等整数来表示约数。

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示。

如: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醉翁亭记》)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盖”等表示。

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桃花源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四)倍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倍数的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不多,一般在基数词后加“倍”字,也有单用数词表示的;如果是一倍则省略“一”字而单用“倍”字表示。

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睢不辱使命》)
(五)序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序数表示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如现代文一样,在基数词前加“第;另一种不加“第”直接用数词表示。

如: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图序》)
(六)虚数表示法。

虚数,不是指实际数目,只表示次数、数目之多或少,一般带有夸张的意味。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用数词“一”表示“少”的意思。

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2、用“三”、“九”、“十二”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之意。

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公输》)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3、“十”、“百”、“千”、“万”也常用来表示虚数。

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睢不辱使命》)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与朱元思书》)
(七)问数表示法。

在文言文中常用“几”、“几何”、“几许”等表示询问数目。

如: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为学》)
罗敷年几何?(《陌上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