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
1.试分析收入状况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答:货币需求依赖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凡是影响或决定人们货币持有动机的因素,就是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人们的收入水平、市场利率等。

(1)收入状况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①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

收入的高低制约着货币需求的数量,并且通常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均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三部分货币需求越大。

②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方式。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货币需求也就越少。

此外,在总收入和获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不变的假定下,个体每次获得收入的具体数量也影响着个体的货币需求。

考虑到个体还可以进行短期投资,如存银行或购买短期国债,上述情形将会更加复杂,但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具体方式的结论不变。

③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

货币需求中出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依赖于个体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在同等收入层次下,当个体支出或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其货币需求量也较大。

(2)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即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小。

具体来说,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市场利率上升,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收益)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

因此,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减少;市场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将增加。

②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当利率上升时,特别是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人们往往预期利率将下降,从而有价证券的价格将上升,他们将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应地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反之,当利率下降时,特别是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通常又会预期利率回升和有价证券价格的下跌,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将减少有价证券的持有量,增加货币持有量。

2.举例说明消费倾向对货币需求可以存在正的影响,也可以存在负的影响。

答: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消费倾向于货币需求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消费倾向越大,则个体将现期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大,相应地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也越大,因此,消费倾向与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正相关;
(2)消费倾向的提高使得收入中储蓄的部分下降,相应地降低了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因此,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消费倾向负相关。

在讨论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虑这两种效应哪一种占优势。

例如,在金融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通常第一种效应占优势,货币需求与消费倾向是正相关的,即消费倾向越大,货币需求也越大。

但在金融业比较落后的经济中,个体储蓄主要以货币形式持有,即通过现金窖藏或活期存款的持有来储蓄,从而第二种效应占优势,货币需求与消费
倾向是负相关的。

3.为什么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会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答:(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们相信,价格水平完全由货币供给决定。

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如费雪的现金交易说认为,货币制度和交易技术影响到公众所采用的交易方式,后者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V。

交易技术和制度性因素对流通速度的影响是相当缓慢的,因此,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V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常数。

(2)在真实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并非是常数。

这可能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GDP和货币供给的精确数据并不存在,古典经济学家们也就无法知道常数货币流通速度的假定是多么荒谬。

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到来时,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即使利用非常粗糙的数据,经济学家们也可以得出流通速度并非常数的结论。

因而,大萧条之后,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以解释流通速度的波动。

如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4.鲍莫尔—托宾模型怎样发展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这种发展的政策意义何在?
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依赖于个体收入,不受名义利率的影响;鲍莫尔和托宾分别独立的得到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依赖于名义利率的结论,该模型通常被称为货币需求的鲍莫尔-托宾存货理论模型。

(1)模型内容
①鲍莫尔认为,人们持有现金与企业持有存货一样,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在不影响正常交易的情况下,应力求保持现金余额的成本降至最低。

持有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包括两项:一是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二是因变现而支付的佣金。

假设条件: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长度(比如1年)内,个体将平稳地支付T 美元的货币,他可以通过取款或撤回部分投资来提取现金,利率成本为i ,T 和i 是预先给定的常数;假定他每次提取的现金数目相同,都是M 美元,并且每提取一次现金需要付出一个固定的提取成本b,b 是一个独立于M 的常数。

在两次提取现金的时间段内,个体花费是平稳的。

推导:一个理性个体将选择最优的现金提取量M,以达到总成本最小。

由此导出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122bT
M r
此时总成本达到最小,最小值是biT 2。

其蕴涵的意义是,货币需求关于收入的弹性为0.5,关于利率的弹性为-0.5,因此,较高收入水平的人持有相对较少的现金,这一点有时被称为现金管理中的规模经济。

②与鲍莫尔模型相比,托宾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
a .托宾假定个体可以持有货币和债券。

b .托宾假定债券变现所需支付的成本服从一个线性函数,部分成本与交易量无关,部分正比于债券的交易量。

(3)政策意义
鲍莫尔-托宾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从理论上说,鲍莫尔-托宾模型是对凯恩斯的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②从政策意义上说,鲍莫尔-托宾的存货模型认为利率对于人们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凯恩斯学派以利率作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主张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支持。

5.试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答:(1)二者的理论
①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同时考虑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中出于交易动机和出于预防动机的部分都与个体收入正相关;出于投机动机的部分也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②在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强调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认为货币需求中的随机波动成分很小,货币需求可用货币需求函数来精确的预期。

弗里德曼通过考察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些重要因素,给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这些因素包括财富总量、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各种资产上的收益率和其他诸如人口、技术等因素。

(2)二者的异同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既是对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二者在形式上非常接近,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以下几个重要区别:
①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凯恩斯理论仅考虑了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实际余额需求强烈地依赖于名义利率。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率、债券利率、股票回报率和货币回报率(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等)都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由于各种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同时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是负相关的,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蕴涵的意义是,利率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②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实际余额需求主要由恒常收入决定,利率影响相当小,因此,货币需求方程可以近似地简写为:
()d
p M f Y p
=由于恒常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因此,不同于凯恩斯理论,弗里德曼理论强调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需求中随机波动成分是很小的,货币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函数精确地预期。

③货币流通速度
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高度稳定。

由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方程,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p Y
V f Y =因为Y 和p Y 是可以完全预先估计的,所以,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蕴涵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名义收入主要由货币供给决定。

可以看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

由于恒常收入并不随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当经济高涨时,临时性收入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当经济萎缩时,临时性收入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也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