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边:≥2个 ≥3个
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层≥ 大或有代表性部位 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 表性部位 最低设计或允许 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基坑外降水 地下水位以下 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 基础、结构分界处,变 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 每隔2~3根柱基 裂处的两侧,新、旧或 高、低建筑交接处,基 础轴线对称部位。 墙角、中间部位的墙上 或是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它代表性的部位 应沿主体项部、底部上下对应布 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 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 的承重柱或墙上 直线上。 有代表性部位,裂缝的 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管线的节点、转角处和 监测点延伸至基坑边缘心个1~3 变形曲率较大部位 倍基坑范围内的管线 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 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 性的部位 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1
建筑竖向位 10m~15m 移
侧:≥3个
2 基坑 周边 环境
建筑水平位 移 建筑倾斜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 管线 H:15m~25m
侧:≥3个
3 4 5 6 7
条:≥2个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剖面:≥5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边:≥1个
3
围护墙内力 V:2m~4m
4 基坑 及支 护结 构
支撑内力 立柱竖向位 移 锚杆内力
层:≥3个 总立柱数的 5%,且≥3根 每层锚杆总数 的1%~3%,且 ≥3根
5 6
7
土钉内力 横向:10m~30m 且≥3个
8
坑底隆起
9 10 11
围护墙侧向 V:2m~5m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V:2m~5m 地下水位 20m~50m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序号 部位 1 项目 H/V点间距 每边(层)点 边:≥3个 深度要求 布置位置 周边中部、阳角处 土体:≥1.5H基 坑且大于H围护 周边中部、阳角处且有 墙 代表性部位 墙体:≥H围护 墙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钢支撑:两支点间1/3或端头; 内力较大,控制作用的 砼支撑:两支点间1/3处且避开 杆件 节点位置;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 向保持一致 坑底心上各层立柱下部 逆做法时:总立柱数的10%,且 的1/3处 ≥3根 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 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保持一致 性的位置 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 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保持一致 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受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力有代表怀的位置 定 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 置,基坑中央及能反映 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 数≥2个 备注 水平与竖向 H:≤20m 位移 深层水平位 H:20m~50m 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