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世系——明朝

明朝世系——明朝

明朝世系●明朝[1368——1644]。

1368年朱元璋建立国家,至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明亡,历经十二世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中央集权制达到封建社会顶峰。

宫廷纷争十分激烈,内乱外患,蒙古旧贵族一直在北边虎视中原。

明朝经济文化颇有成就,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世系表[1368-1644] [朱姓]●【一】太祖朱元璋【1328-1398】,在位30年【1368-1398】,葬于南京钟山孝陵,年号【洪武】。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7岁为生计剃度出家,1352年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受郭子兴赏识,与郭子兴养女结婚【即马氏】,1353年在家乡募集兵马,得徐达、周德兴等将领,后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允许,带着徐达、汤和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在定远获得地主知识分子冯国用、冯国胜,并接受二人建议,夺取金陵为根据地,向金陵进发,途中又获得知识分子李长善。

1355年刘福通迎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立国号宋。

不久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灶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与张天灶战死,朱元璋被升为大元帅。

1353年攻占徽州后,经大将邓愈推荐,觅得老儒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

为避免树大招风,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直到1364年才称吴王。

随着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与各义军割据政权矛盾日益尖锐。

1360年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宣布即位皇帝,随后同张士诚共同举兵,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大胜。

1366年朱元璋将韩林儿沉入长江,同年征讨张士诚,张士诚自缢而死,随后又讨灭了方国珍、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

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1368年包围大都,随后朱元璋坐镇汴梁,指挥进军元大都决战,元顺帝逃往上都,徐达攻进大都,元朝灭亡。

朱元璋称帝后,继续派兵南征北伐,在1387年完成全国统一。

然后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1397年颁布《大明律》,并带头实行自己制定的法律,其女婿欧阳伦向陕西贩运私茶被赐死。

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胡惟庸依仗李善长当上左丞相独断专行,一次胡惟庸的儿子乘马时,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摔死,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大怒,非要胡惟庸亲自偿命,胡惟庸遂有政变之心。

1380年胡惟庸谎称其宅出甘泉,请朱元璋去观看,途中被內使奇云提醒,急忙回宫,随后下令逮捕胡惟庸,并抄家灭族。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专门设立了巡检司,由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自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乘机大开杀戒,屠杀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后,立即将其逮捕,并抄斩三族。

徐达将手中大权一并交出以求保命,朱元璋没杀他,但趁他生病最忌吃蒸鹅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没几天徐达离开人世。

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只有汤和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闭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二】惠帝朱允炆【1377-1402】,在位4年【1398-1402】,葬于北京西山,年号【建文】。

朱元璋喜欢四子朱棣,长子朱标死后,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众臣一致反对,只得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为此非常气愤。

1398年朱元璋病逝,22岁的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对手握重兵的诸王不安,与亲信大臣商议进行削藩,以加强中央皇权。

朱棣闻讯后,立即上书称病,暗私制武器,招兵买马,企图以武力夺取皇权。

朱棣的行动被朱允炆获悉,与心腹大臣密谋,孤立朱棣,最后再废除朱棣。

丛1398年开始削藩,连废周、岷、湘、齐代五王,便把矛头指向朱棣。

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为出师有名,指责和朱允炆一起策划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二人是奸臣,以清君侧为借口,自称举兵为“靖难”。

朱允炆先命黄炳文讨伐朱棣,其有去无回,又采纳齐泰、黄子澄建义,派李景隆出征,结果又大败。

随后朱棣率军一路过关斩将,后屯兵镇江,准备向京城发动进攻。

朱允炆派人求和,被朱棣拒绝。

朱棣的弟弟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京城失陷。

朱允炆去向不明,两种说法:1投火自焚。

2朱允炆败后逃出京城后,剃度为僧,后来恢复本来面目,得到英宗认可,入居宫中,寿年而终,葬于北京西山。

【三】成祖朱棣【1360-1424】,在位22年【1402-1424】,葬于长陵,年号【永乐】。

其生母是谁还是个谜。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有意立酷像自己的朱棣为太子,因不是嫡生,遭到众大臣反对,这件事使他愤愤不平。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在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

朱棣于1399年以“清君侧”为借口,以“靖难”为名,起兵南征,固守北平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先后大败黄炳文与李景隆,1402年进镇江,准备进攻京城,朱允炆求和,遭朱棣拒绝。

后朱棣之弟谷王与李景隆开门迎降,朱允炆去向不明。

1402年朱棣即位称帝。

即位后陆续捕捉建文王朝的旧臣并以残酷的刑法一一杀戮【旧臣景清在朱棣即位后,刺杀朱棣未成,结果被朱棣剥皮,悬于城门上,并将景清全家诛杀,且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出生他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同时提拔重用跟随他“靖难”夺位的功臣。

削藩后,为加强北方军事力量,防止外寇入侵,决定迁都北平。

1406年迎建北京城,1420年竣工,1421年正式北迁。

其在加强皇权的同时,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组织编撰《永乐大典》,注重对外交往,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又五次远征漠北,第五次没找到敌人任何踪影,劳而无功,朱棣下令班师回家,途中一病不起,1424年病逝,享年65岁。

【四】仁宗朱高炽【1378-1425】,在位10个月【1424-1425】,葬于献陵,年号【洪熙】。

朱棣长子,当太子二十年。

“靖难”之初立下奇功,后因身体肥硕,又有足疾,在以后的战役中很少立功,而其弟朱高煦、朱高燧则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深得朱棣宠爱。

后来陷入绝境的朱允炆施以离间计,使朱高炽险些丢掉性命。

朱棣登基后,立太子问题犹豫再三【朱高炽还是朱高煦】,后来在谢晋点化下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没当上太子十分气愤,寻找各种机会陷害朱高炽及拥戴太子的大臣,不久谢晋被迫害致死。

后来朱棣认清了朱高煦,将其囚禁,打算废为庶人,而朱高炽不计前嫌,而是说服朱棣,保住了其王位。

后来朱高炽又在另一个弟弟朱高燧的阴谋陷害中平安度过。

1424年朱棣病逝,朱高煦即位称帝。

朱高煦丛做太子到监国再到即位称帝,始终坚持体察人民疾苦,行恤民之政。

其善于纳谏,1425年朱高炽一病不起,随后病逝,享年48岁。

【五】宣宗朱瞻基【1398-1435】,在位10年【1425-1435】,葬于景陵,年号【宣德1424-1464】。

其即位后平叛了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将其废为庶人,但生活上予以有待。

1429年朱瞻基满怀好意前去看望朱高煦,却被朱高煦出其不意勾倒,朱瞻基大怒,下令将朱高煦扣入大铜缸中,然后用木炭将缸埋起,用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赵王朱高燧见朱高煦被烧死,主动交出护卫兵,小心翼翼的生活。

朱瞻基在建立自己的统制集团时,不仅重用杨薄、杨荣等老臣,还注重发现新人才,如匡钟,因此宣德年间政治较为清明。

朱瞻基十分注重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其提倡节俭,且身体力行,而在1434年底突然一病不起,1435年正月,这位守城明军病逝,享年38岁。

【六】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位共21年【1435-1449】【1457-1464】,葬于裕陵,年号【正统、天顺】。

1453年朱瞻基去世,9岁的朱祁镇即位,宣宗去世前立下遗照,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由杨士奇、杨荣、杨薄等老臣主持政务。

即位前期基本继承了宣宗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但随着太皇太后的去世,宦官王振窃取了权力,干预朝政。

张太后一死,王振就摘去了朱元璋在宫门挂的一块写有“内宦不得干预朝政,预者斩”的铁牌,破了明朝戒律,并从英宗那里获得朝政大权。

此后王振明目张胆,广植私党,打击异己,朝中一片混乱。

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起兵向内地进攻,很快包围大同,王振家乡离大同不远,怕家乡被也先占领,劝说朱祁镇出征,结果在土木堡朱祁镇被俘,樊钟用铁锤将王振打死。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准备用朱祁镇向明政府要挟,在太皇太后及于谦等人支持下,清楚王振死党,加强北京的防卫,并拥立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也先大失所望,便挟持朱祁镇直逼北京,结果于谦率领明军大败也先,也先向明提出讲和,并愿意放回朱祁镇。

朱祁钰不愿放弃皇位,本不想让哥哥朱祁镇回来,在于谦劝说下应回了朱祁镇。

回到北京,被送到南宫幽禁起来,在南宫一住八年。

此时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取代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被立一年后夭亡,景帝受此打击一病不起。

对朱祁钰和于谦不满的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发动宫廷政变,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朱祁镇复辟后,景帝没几天病死,以亲王礼仪葬于西山,同时又将于谦等人处死。

朱祁镇重用徐有贞、曹吉祥、石亨,但不久因厌恶曹吉祥和石亨纳贿,只信徐有贞一人。

曹、石二人又联合起来,设计让徐有贞贬罚戍边,曹、石便操纵大权,两人飞扬跋扈,大肆提拔亲信。

朱祁镇对石亨的跋扈日益不满,1459年将石亨、石标叔侄处死,曹吉祥惊恐不已,准备发动军事政变,结果内部人告发,1861年逮捕了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此时朱祁镇虽有心任用贤臣治国,但国力极大消弱,朱祁镇也从此体弱多病,1464年38岁朱祁镇因病去世。

【临终前废除了自成祖、仁宗、宣宗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

【七】代宗朱祁钰【1428-1457】,在位8年【1449-1457】,葬于北京西山,年号【景泰】。

土木堡之变后,为安定人心,太后于1449年下诏将朱祁镇年仅二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又在群臣建议下,命朱祁钰监国。

这时也先以朱祁镇相要挟,使命割地赔款。

太后见朱祁镇无法被放回,于是决定由朱祁钰即位,朱祁钰再三推辞后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押着朱祁镇直逼北京。

朱祁钰命于谦为统帅,负责北京守卫,打败了瓦剌军,也先无计可施,为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1450年将朱祁镇送回北京。

此时景帝不希望朱祁镇回来了,但毕竟回来了,朱祁钰与朱祁镇假惺惺的大哭一场,然后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

为巩固自己统治,景帝实行开明政治,广开言路,招贤纳士,以仁治国。

1453年任命徐有贞治理黄河,并获得成功。

此时地位越来越巩固,便设计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废掉,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不久朱见济得病死去,这对景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整天闷闷不乐,1457年一病不起。

憎恨景帝和于谦的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发动政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复辟后,废朱祁钰为成王,并将朱祁钰在位时的于谦等杀害。

几天后朱祁钰在西宫病逝,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北京西山,直至1475年才被恢复帝号,享年29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