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工艺美术史—下》课程复习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下》课程复习题
(3)、粤绣:花纹繁缛,喜用百鸟,鸡等题材,色彩浓烈,对比强烈,具有明快热烈的艺术效果。
广东东部潮州地区的刺绣,别称潮绣。喜用金线,产生金壁辉煌的效果。
(4)、蜀绣:以成都为中心主产底。多采用各色绸缎。用散线和红线绣制。
“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是由中心起针,向四周展开。拧,是用长短针向里添针或减针。
5、简述五大名绣及其艺术特征。
答:(1)、苏绣:平,绣面平服齐,轮廓齐整密,针迹紧密细,针线纤细匀,疏密一致顺,丝理圆顺和,色调调和光,色泽明亮
(2)、湘绣:具写实作风,针法多用施针,因而刻划物象真实感强。
传统题材以狮、虎、猛兽为最具特色。
用色彩衬,然后在上施以刺绣,增加层次感,是它所独有的手法。
12、纳石失---指一种加金的丝织物,是以金钱为纹纬织成的金锦,这种织物战国时已有,元代空前的发展。又叫“织金锦”,一般指以片金线或圆金线为纹纬的织金锦或织金缎。
13、满地娇---传统纹样,即池塘小景图案,还常配以嬉戏的鸳鸯等水禽,得名于元代的御衣刺绣纹样,而后渐趋定型推广。元朝花常采用这样的纹样,明清时相沿不衰。
18、顾绣---就是传统的刺绣,本指明代上海的顾名世后人所做的刺绣。
19、宣德炉---明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宙作祀祠或薰衣之用的需要,利用我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
20、果园厂雕漆---果园厂是明代官营的漆器生产机构,生产的雕器最有特色,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刀法明快,讲究磨工,花纹浑厚圆润,题材多用动物,植物纹、种类繁多,嘉靖万历时期的雕漆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装饰内容常采用情节情体裁如龙舟竞渡、货郎图、聚宝盆等,也流行花棒字,如双龙捧寿等。
8、缂丝---织丝的一种方法,后来成为这种纺织品的代称,由于主要使用小棱,并可以随意断线赋色,织造的图案可以达到极其精细的程度,由于图案与素地、色与色之间有小孔和断痕,如雕镂之象,故名缂(刻)丝
9、青花---是一种装饰方法,即白地青花。应用钴料(青色)在素胎上绘画,上透明釉后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是元代烧创的。可以将传统中国画一样的描绘,滥觞于唐经宋到元达到盛期,明代达到鼎盛。
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所绣作品“义国君后像”,“世界救主耶酥像”,都荣获国际大奖。
沈寿还热心将刺绣绝技传授他人,当代苏绣艺术家金静芬,巫玉等都从师于沈寿。
1914年她在江苏通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刺绣专门学校---南通女红练习所。所著(其口授)《雪宦绣谱》详细记述了苏绣的十八种针法,并提出一些法则原理,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刺绣技法专著。
答案整合:湖北美术学院12级设计系摄影D3班牛冬岳
6、八答晕--原是锦的一种纹样构成形式,即八路相通,后来成为这种纹绵的代称,八答晕图案结构是用规矩的方圆,几何纹和自然形组织起来,是满地规矩花的一种最精制作,唐已开始生产。唐已开始制作称锏锦,宋代称八答晕,元称八搭晕,晕指配色富丽,如建筑彩画晕。
7、犀皮---是一种斑纹漆器。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稠厚的色漆在器胎上涂上凹凸不平的漆层,待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由于漆层的高度不同,因而形成片云、圆花、松鳞、等斑纹。
7、明清时期,丝织品生产非常发达,其中最美最富盛名的当属重锦和云锦,重锦主要产地苏州,云锦主要产地在南京。
8《髹饰录》是明代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著,成书于明末天启年间,书中提出漆艺的创作原则--——“三法”,即“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
9、《绣谱》是道光年间刺绣艺人丁佩所著;沈寿晚年口述著作《雪宦绣谱》。都是刺绣技法方面的著述。
3、剔红---指纯用红漆涂胎数十层或上百层,待稍干后再在上雕刻各种装饰花纹的手法或漆器。
4、剔彩---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每层若干道,使各色时,便剔去在它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使作品五色灿烂,,如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等。此装饰技法称“剔彩”。
5、紫口铁足---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谓“紫口铁足”。
10、釉里红---也称白地釉里红,以铜红料在素胎绘画纹饰上透明釉后一次烧成的,釉下呈红色的瓷器,是元代在瓷器上的另一创造。
11、浮梁磁局---元代唯一所官营瓷器管理机构,只烧造皇家用瓷器,其釉料技术皇家垄断,其地处在当时的浮浑州,即今天的景德镇,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主要为皇家烧造白瓷(元代尚白)、又称“御土窑”。
二、名词解释
1、窦师纶----窦师纶是初唐时派往四川管理制造皇室用物的官员,他也是一个丝织设计家,他设计的对鸡,对羊,对禽,还有天马、麒麟、花树,对鹿等共十多种纹样,在唐代非常流行。因窦师伦封爵“陵阳公”,当时人就称这类花纹的“瑞锦”、“宫绫”为“陵阳公样”。
2、舞马衔杯银壶---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
21、百宝嵌---明代的漆器以百宝嵌最著名,百宝嵌以扬州的周翥为著名,故称“周制”,制作方法是用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螺甸象牙等各种珍贵宝物,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草翎毛,嵌在檀梨漆器上,大则有屏风,桌几,小则茶具,五彩陆离,美不胜收。
22、墨彩---瓷器装饰彩品种之一,是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
2、论述宋代工艺美术的特征形成的原因。
答:(1)商品经济发达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2)宋代尚文,工艺美术的风格严谨含蓄,有较高的艺术格调,不重装饰,清新典雅。
(3)宋代整体的风格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是一种清淡的美,这种美学特征除了受理学、禅宗的影响外,还和宋代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品味较高有关。
10、元代烧成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11、明代金属工艺以景泰蓝、宣德炉最为著名。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用金装饰漆器,称作金漆,请列举用金装饰漆器有哪些方法和工艺,并对每种方法进行解释说明。
答:a.平脱:古代著名髹漆工艺技法,将金、银等薄片镶嵌在漆器上,表面再髹漆数层经加工磨制,器物表面依旧平齐。
3、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的工艺特征和风格特点。
答:A.五彩: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又称“古彩”、“硬彩”。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五彩始于明代,盛行于康熙时期。B.粉彩:又称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在涂绘颜料前先用波璃白打底敷色,形成浓淡晕染的效果,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C.珐琅彩瓷器:乾隆时期的陶瓷重要品种。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的特点是轻薄坚细,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
4、请简介清末明初苏绣艺人沈寿。
答:清末民初刺绣家,艺术教育家,江苏吴县人,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寻宦,自幼学习刺绣,十四五岁便以绣艺闻名乡里,光绪十九年嫁书画家余觉,婚后,沈寿读书并研究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同其夫先后创办“同立绣校”、“福寿绣品公司”教授刺绣,经营绣品,光绪三十年(1904年),沈寿夫妇奉命到日本考察,收获甚多,在刺绣技法上吸取西洋绘画和日本刺绣之长,注重明暗、透视效果,刺绣人像神态逼真,立体感强,被称为“仿真绣”,“美术绣”。
4、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
5、宋代景德镇窑(窑名)烧造的青白瓷,在釉厚处或花纹凹线处微显淡青色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也因共晶莹润泽,透明性强,青色隐约可见,故又称影青。
6、明代工艺美术吸收了民间风格,具有敦厚、端庄的特点,可以用“健”、“约”两字来形容。前者指充实而不浮艳,后者指简练概括。
(5)、京绣:在为宫廷制作各种御用绣品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刺绣。多为小品,做工精巧富丽。
6、简答明代漆器取得的成就
答:明代漆器的很大的发展,遍及大江南北,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制漆机构,开设果园厂专制漆器,由张德刚管理,所出雕漆、填漆制作精美,称为“厂制”,民间出现了著名的艺人,有姜子里的螺钿,周翥的“百宝嵌”,蒋回回的“金漆”,还出现了著名的漆器理论专著黄大成的《髹饰录》。
b.金扣:在漆器口沿底部边缘,用金作箍,以加强牢固度和装饰,名“金扣”。该类漆器又称“扣器”。
c.戗金:在推光器或罩漆完成的漆器表面,采用特制的针或细雕刀,刻出较纤细的纹饰来,在刻划的花纹中上漆,然后填以泥金或金箔,花纹露出金色的阳文谓之戗金。
2、黄道婆在棉织工艺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主要贡献:A.改变了“用手剖去其籽”,工具:轧车B.新式弹弓的运用比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更加省时省力C.纺纱效能的提高,增加到了三个纱锭D.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使普遍的棉布能呈现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的图案花纹。
14、剔犀----用几种色漆在漆胎上髹漆数层,每层形成一定的厚度,待干后,用刀剔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刀口的断面露出不同的色层,各色形成纹饰。
15、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一般是釉下青花釉上彩的结合。(成化年间烧成)
16、紫砂陶---是一种用质地细腻,紫红色的紫砂泥制成的无釉细陶
17、云锦---是一种华美的织锦,明清两朝盛行,主要产地在南京,这种丝织品以色泽鲜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由于色泽鲜艳,金光闪耀,美如天上的彩云,故民间称其“云锦”。
23、景泰蓝---正式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由于发展于景泰年间,釉料多为蓝色的一种金属工艺故称景泰蓝。
24、铜胎画珐琅---简称“画珐琅”,即在铜胎上用珐琅釉料直接画出画纹,它是掐丝珐琅演进的一种金属工艺,产生于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年间。
四、论述
1、论述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及其美学原理。
答: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