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摘要]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农田水利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基本特点;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25-01
1、农田水利的基本特点阐述
1.1 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
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 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
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修理、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
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 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
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 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
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
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
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
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
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
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2 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2.3 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
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2.4 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
农田。
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
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 充分利用wto规则
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
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
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4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
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
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
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3.5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
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
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 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 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