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阻碍运动的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2.5N),供拉动的小车,砂纸,钩码(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物体),那这样呢(用弹簧测力计拖动笔袋)。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一)认识摩擦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出示鞋的图片)这里有新旧鞋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鞋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学生回答即可)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5、6个学生说即可)(二)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让我们来进一步的了解摩擦。
2、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
我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推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感觉得到摩擦吗?3、通过刚才的自己的感觉,大家说一下,怎样才算有摩擦?(它们不仅要相互接触,而且只有相互运动时才会有摩擦)4、你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一)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要读出测力计的数据,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小车时,测力计的计数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测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测力时,要让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特别应注意,你的测力计不能偷懒,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气,向高处跑,一定要与被拉动的物体相平。
(教师边说边演示)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的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
(2)学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3)(如果学生测出的数据基本相同,老师提出来一个不同的。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一)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大家都测出了摩擦力。
请各组派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2、很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4、(适时板书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
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吧。
老师可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应让我们得到的数据形成对比,想想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运货小车、钩码,测力计,砂纸)完成这个实验呢?2、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方案。
3、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的都很周到。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老师给予大家一些提示,请看大屏幕。
如果有时间,你们还可以选择其它的接触面,比如地面,桌面来进行实验,填写在第三行。
你们会做了吗?实验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当你们完成实验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不好?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是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还是小。
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都是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吗?(三)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1、现在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这个数吗?同样是光滑的接触面为什么摩擦力不一样呢?接触面粗糙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不是也不同呢?这是为什么呢?(被测物体重量不同)2、如何证明被测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呢?3、指出1-2个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老师听明白了,是这样做对吗?让学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物体重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被测物体物体轻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6、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的关系。
总结板书。
2、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怎么办呢?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们就要加以防止。
3、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出了一些题,看看你们能解决吗?4、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特别棒,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对摩擦力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一、摩擦力接触运动阻碍运动的力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的重量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
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授课人:刘世华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的幻想中体会她的悲惨命运。
【教学难点】从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想一想为什么小女孩可怜?生:找出相关句子或自己总结说出小女孩的可怜之处。
2.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又冷又饿又累的小女孩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小女孩,去关注一下她接下来的命运吧。
二、围绕“幸福”,提出疑问1、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出示课件。
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指名读。
师问: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2、出示课件: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
(师问:她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明明那么悲惨,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生答:三、层层深入,品味“幸福”(一)整体感知课文,深悟第二部分内容1、师引导:那些美丽的东西,在现实中她得到了吗?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她在冻死的时候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生交流后回答。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死亡呢?让我们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5——10自然段),去寻找答案吧。
读文要求:认真读文,小组交流,在文中标出:在寒冷和饥饿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二)深入研读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①出示课件: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问:“敢,终于”能体会到小女孩的心情怎样?试着读②几个“!”表示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试着读出兴奋的语气)阅读提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三)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第二至第五次擦燃火柴部分)1、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学习其他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班内交流汇报。
(课间展示自学提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找出描写其他几次擦燃火柴的语句。
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师:最后一次她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和第一次一根都不敢擦相比较,这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请同学们读出,想把奶奶留住的语气。
生读。
2、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她看到了什么?现实又是怎样的?小组交流讨论,并填写表格3、师:为什么小女孩会产生这些幻景呢?生答四、虚实对比,揭秘“幸福”1、师:是啊,火柴最终是要灭的,火柴一灭,这些幻景还在吗?她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又是怎样的?生答师板书:美丽的幻景悲惨的现实2.出示课件:小女孩死了,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生答: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她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