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效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教学设计
《有效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教学设计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分析】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三、合作学习,共试牛刀
请综合使用解读诗歌的方法,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题: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精致导练,真题提升
(一)(山东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分析】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五)看意象,品意境
【试题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东南,因与洞庭相连,诗中以洞庭称之。②湘君:传说中的湘水之神,这里借指洞庭。
问题: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的感情色彩。
【分析】诗歌的前两句用一连串具有感伤色调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西风”让人想到凄凉肃杀,“老(波)”让人想到凄楚悲凉,“白发”则让人无限伤感。肆虐的“西风”,苍老的“湘君”,惨然的“白发”,构成了一幅令人黯然神伤的画面,作者借以抒发了一腔的失意和悲愁,迟暮之感。
(二)(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本首诗歌的作者是陆游,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我们大致能够推断感情为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主要关涉两个方面:形象和情意。因此,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要注意“象”前后的表“意”词语,以抓住“意”和“象”的契合点。
【例一】(2012山东)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分析】
题目:地点、时间、缘由、即景抒情诗
作者:南宋遗民
感情:寂寞、闲
意象:亭基、野渡、春水、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
【答案】不同意。诗人通过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这些悲凉的景物,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带来的凄凉、孤独、怅惘之情。
2、柳梢青·送卢梅坡
【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题目中的“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推断本首诗歌表达的可能是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例二】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掌握有关古诗词的知识
②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二、掌握方法,读懂诗词
(PPT展示教学目标)
(一)看标题,抓住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1)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例一】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从“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情”我们大致能够推断出本首诗歌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例二】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由题目的“喜”字入手,推断本首诗歌表达的可能是对春夜下雨的喜悦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等情况。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六)看典故,解深意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分析】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例二】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四)看字句,把握情感关键字句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句,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句。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1.关键词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意象词: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浙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