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升文化品位,构建高效课堂(杜伟标)

提升文化品位,构建高效课堂(杜伟标)

提升文化品位,构建高效课堂
鼎湖区沙浦镇中心小学杜伟标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只要我们深入挖掘蕴藏在语文教材里的文化元素,用文化点亮学生的心灵,语文课堂才能高效。

【关键词】文化品位;高效;有效性;文化修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聚焦在文化认同上》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可见,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序言”中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修改为“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在修订稿里新增加了这样的词语“文化品位”,这样看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极为重要。

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精选文质兼美课文,以文化浸染学生
现行的语文课内容新颖丰富,感染力强,可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典范性的课文进行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化熏陶,感受到深刻的文化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课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乡亲们淳朴的文化气息,字字是真善美的文化符号……教学中,以这些“文化”为平台,有意渗透小溪流水人家的“乡村美”和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人性美”的文化品位,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学生每每读它,会有如一阵阵清风拂过心头,会一次次被村民之间那种淳朴、原生态的互爱互助的美所感动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它能点亮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又如,教《鲁滨孙漂流记》时,在介绍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

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二、利用古诗词文化,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古诗词有着优美的意境和委婉的音韵,能给人“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在学校开展古诗词吟诵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古诗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吟唱中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感
2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可结合近几年发生的破坏和平的事,如美国入侵伊拉克,大家应该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不要战争,只要和平。

教《难忘的一课》时,可设计近期发生的事,如我国与菲利宾黄岩岛事件,让学生明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将来保卫祖国。

这样设计既符合新课标的规定:“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阅历,丰富了学生时代文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课是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文化氛围的大背景下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鸟的天堂》其实是文化的天堂;《名碑荟萃》其实是文化的荟萃;《触摸春天》其实是触摸文化……语文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文化的海洋里遨游!语言实践和文化品位相结合得好了,才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高效的课堂也就随手可得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2010第二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