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骨气》说课稿

《谈骨气》说课稿

《谈骨气》说课稿
《谈骨气》论据的选择
一、教材地位
《谈骨气》一文是北京课改版教材第15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

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阅读议论文,理解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此作为单元知识重点是因为这时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三要素以及它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比较准确的认识。

《谈骨气》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

作为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但在阅读教学中,则不能对“论据”做出如此简单的定位,在引导学生确立论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确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据选择的典型性以及论据如何能证明论点。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选择的典型性以及论据如何证明论点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畏难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

教师在每个教学的环节中都应该尽可能的解开着中思想包袱,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置教学过程,设置有坡度的问题,既照顾全体,又挖掘学生的潜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确定论点的方法,并了解论点和论据关系;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3、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学习确定论点的方法;
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事例材料的典型性分析。

四、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最终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文本,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注重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基于这一原则,在教学中采取“阅读——指导——品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格式规范,说理脉络清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因而要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由名言导入
著名画家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

由此可以让学生对“骨气”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以引入新课。

(二)、教学步骤
1、解题:骨气的涵义是什么?坚强不屈的气概。

气概又是什么意思?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的态度、举动和气势。

明确论文题目的类型包括:观点式、论题式和关系式。

判断文章题目——《谈骨气》是论题式题目。

过渡问题:本文的作者吴晗针对“骨气”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2、确定论点
(1)、教师朗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思考问题,找出本文论点。

因为是学生初学议论文,所以要降低一点难度。

明确告诉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

而且教师针对如何辨别论点做适当的提示,一个是论点的定义: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

一个是表达方式:能作为论据的那句话一般是肯定的陈述句。

明确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通过前面难度的降低我想学生赵中心论点会比较准确。

(2)、教师提问:本句话的主语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有骨气的?
明确:第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是主语,规定了论述的人员范围。

并让同学们思考中国人都包括哪些人?由第二个问题引出对本文论据的分析。

3、分析论据
(1)、在分析论据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在回忆一下论据的定义、类型以及它和论点的关系。

明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

它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律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指四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明确听读要求:
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者选择了那些论据?
明确:道理论据有孟子的话;事实论据是文章所选的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的事例。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找出论据不会有很大难度。

(3)、这些论据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首先我们先来阅读孟子的话。

A、全体同学齐读第二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孟子的话,译成白话文。

B、教师提问:孟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A、富有高贵不能使人惑乱,贫穷卑贱不能使人改变信念,强暴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就是大丈夫了。

B、孟子的话解释了什么叫“有骨气”。

同时孟子是中国儒家的亚圣,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话是有说服力的。

其实,孟子的话在文中还有一个纲的作用,因为后面的三件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

但这个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所以等讲完三件事例之后,再给学生明确一下就可以了。

(4)、我们再来阅读三个故事
A、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典型性。

先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三个事例,学生讨论时重点放在看是否有体现“骨气”的词语,以培养他们准确的概括能力。

(事例一:文天祥拒降;事例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概括完事例后,同学们可看一看这三个事例与孟子的三句话有什么联系?补充孟子的话的最后一作用:纲领。

B、作者说到第二个事例时,就强调“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那么第三个事例还有必要写吗?去掉9、10段好不好,为什么?
此题已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选材的特点——典型性。

教师引导:①指出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请学生也举一些例子。

可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

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慷慨就义;钱学森不为名利所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回国等。

②再设问:既然事例很多,为什么只举三例,而且是这三个事例。

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比较分析三个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义。

集体讨论后可归纳: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要经过精心选择,文天祥是丞相,穷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们极具代表性。

同时,三个事例按顺序证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话,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

在分析之后,再讨论学生所举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换文中材料。

根据不同材料,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以解决教学的难点。

教师分析: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者选用了三个事实论据,而理论上对于论据的选择使用的要求是这样的:就其数量而言,必须充实(即够用),就其质量而言,必须真实、可靠且有代表性(即典型)。

《谈骨气》中的这三个事例,但就“三”这个数字,还不完全说明那个其充实,这要结合它的“代表性”来分析。

为简明起见,用图表进行说明:
一句话,不论古代现代、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身份贵贱,也不论面对的敌手是谁,中
国人都能表现出应有的骨气。

由此看来,论据虽只有三个,确实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强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体现了论据的针对性、时代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堪称议论文论据选择的代表性的典范。

最后回过头来分析刚才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己概括,教师最后明确:删去任何一个事例都不好,原因①三个事例的选材角度更全面、更广泛。

原因②三个事例与孟子所说的话正好又一一对应的关系,删去后会使文章缺少完整性。

原因③第10段更不可删,它是本文的结论,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为了借议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来鼓励经济困难时期的无产阶级,很显然删去后此目的没有达到。

4、学生质疑
以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5、布置作业
为《谈骨气》更换三个事例。

6、板书设计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骨气论据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横眉冷对反动派
结论:我们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一定能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