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关键词正文:一、盈余管理概述(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
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 Katherine 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
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陆建桥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置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
他是基于管理层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这一方面考虑的。
秦荣生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 盈余管理[J]. 当代财经,2001(2).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张祥建和徐晋(2006)张祥建,徐晋,郭岚 . 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J].成都:软科学,2004(10). 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是非会计手段,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是与其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误导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国内外专家对于盈余管理的解释不同,但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
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
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国外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学术界已对盈余管理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大致的动机可以归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
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指出,当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价出现如管理层收购时低估盈余的行为、股票发行前高估盈余的行为、迎合财务分析师和管理部门的预期的时候,公司会进行利润操纵。
资本市场动机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的股价、迎合分析师或管理者自己的盈余预测。
Ross L.Watts和Jerole L.Zimmerman Ross L.Watts,JeroleL.Zimmerman.实证会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那些违反债务契约或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将会作出调增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减轻或逃避负债契约的限制。
契约动机主要集中在债务契约和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两方面。
监管动机则主要包含行业监管、反托拉斯监管和其他监管。
(二)国内盈余管理的动机1、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计盈余数据一直作为判断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ST 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的硬性指标。
因此,国内盈余管理的动机在资本市场上的动机可以归为以下三类:(1)IPO 动机;很多文献已经证明了公司在IPO 后续年份的业绩会显著下降,这足以证明公司为了能IPO 进行了盈余管理。
(2)配股动机;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公司进行再融资的主要方法,公司为达到配股的标准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证监会关于公司配股标准的几经变革可以从侧面说明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进行了盈余管理。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等(2000)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发现,拥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
这些可以说明公司为得到配股资格进行了盈余管理。
(3)避免被ST及终止上市动机。
当公司的业绩连续亏损会导致被ST,甚至被终止上市。
因此,业绩不好的公司必须进行盈余管理来保持自己的正常上市资格。
陆建桥(1999)的研究表明,亏损公司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有明显调增收益行为,在亏损的第一个年度调减收益,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调增收益。
吴联生等(2007)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8). 的研究表明,1998—2004 年度我国的上市公司于非上市公司每年都有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频率和幅度都高于非上市公司。
这些都说明了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ST 或终止上市进行了盈余管理。
2、国外对契约动机的研究比较完善和透彻,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主要有管理报酬契约动机。
王克敏、王志超(2007)以2001-2004 年我国沪深两市的191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当高管控制权缺乏监督和制衡时,抑制了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
同时总经理持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强。
此外戴云、刘益平(2012)戴云、刘益平. 高管薪酬诱发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1(1).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但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相关性不强。
3、其他动机1.避税动机. 董巧敏(2008)董巧敏“两税合一”税制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福建非上市企业与深A股制造业的经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以2007年新企业所得税法这一重大法律规定出台为研究背景,检验企业是否基于税收目的进行了盈余管理,实证结果表明财务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比财务能力较弱的私营企业做了更多的盈余管理会计处理。
与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相比,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基于税收动机的盈余管理相对不显著,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之外,还须承担更多的社会化目标,且由于更容易受到税务部门的监督。
2.政治动机.关于政治动机所收集到的资料只有田丰、周红(2002)对我国1997年5家新闻纸行业上市公司在申请反倾销期间的盈余管理进行的检验,而且他们没有发现调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的证据。
这个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这些上市公司为取得配股资格而具有调高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后者的获益高于取得反倾销诉讼的收益,而作者仅对5家公司进行研究样本规模过小也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都集中于资本市场动机,而在契约动机、政治动机特别是政治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可见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公司为了使其会计盈余达到期望水平,可能采用各种手段来管理盈余,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Income Smoothing)。
应该说,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可以达到不同的盈余管理的目的。
高洁博士高洁.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 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这个角度入手,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屡见不鲜,其中主要包括虚构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业务,转嫁费用,关联方之间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