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下法在ICU中的应用

中医下法在ICU中的应用

中医下法在ICU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icu病房的常规治疗方法,研究中医下法与传统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在icu病房中的各自优势,以指定更好的方案提高疾病治愈率。

方法:抽取我院63例icu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用西医对症支持疗法治疗,实验组31例在西医的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下法辨证论治,比较两种方法在icu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中治愈25例,好转7例;对照组中治愈11例,好转20例,总体疗效63例。

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中医下法在icu中可以明显缓解病情,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icu中医下法辨证论治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2-02
中医自古有“六腑以通为用”、“脾胃乃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肺与大肠相表里”等论述。

中医下法是指通过荡涤、泻下、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燥屎、冷积、宿食、淤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驱邪除病的一类治疗方法。

凡邪毒滞留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者内结旁流、淤血积水、痰饮留滞等形症俱实之症,加以辨证论治均可使用,由于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寒热,且病邪又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温下、寒下、逐水、攻补
兼施之别,在临床上需要进行辨证论治,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去苑陈莝”“中满者,泄之于内,乃可攻之”的记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已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主流方向,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特别在icu病房中可以发挥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弥补西医治疗急症时的不良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63例我院2011年5月—2012年3月icu病例63例患者,男40例,女23例,年龄在19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4
2.4±
3.2)岁,根据中医辨证出现大便秘结,潮热盗汗、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水肿,甚或谵语,胸脘痞闷不通,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脉沉实等症。

肺、心、脑病患者19例,肝脏疾病29例,其他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导致肠梗阻15例,随机将63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31例。

对照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保证生命体征平稳,实验组在行常规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通腑泻下治疗或西医无特效方法时行
中医泻下法治疗。

1.2方法。

两组患者行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内环境的稳定,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给予氧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医通腑泻下法,通过辨证论治,确定寒热虚实,组方潜药,常用方剂有大承气汤系列加减方,常用中药有大黄、枳实、厚朴、芒硝、黄连、柴胡等。

服用方法可以用灌肠和口服,视具体
病情制定相应的方剂方法。

1.3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各项生化检查及指标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危急征象解除,各项生化检查有好转。

无效: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未见好转,病情不稳定,极易发生病情恶化或者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icu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对照组治愈11例,治愈率为35.48%,好转20例,好转率为64.52%,实验组治愈25例,治愈率78.13%,好转7例,好转率为21.87,两组结果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发展,治疗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中西医结合治疗icu危急重症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一个主流方向,二者可以相互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弥补双方劣势,更好的治愈疾病,减少对患者伤害,而中医下法是icu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能够弥补西医在治疗中的一些不良作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对症支持治疗,但是它在解决一个症状的同时,又会引起另一症状的产生,可能会加重疾病发展,而中医下法是以整体观念为中心,加以辨证论治,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弥补了西医的不足。

icu病房中的大多数患者都属于危急重症。

由于正气虚弱,感受邪
气,或痰饮阻滞,气滞血瘀,导致气机逆乱,腑气不通,出现神志不清,高热、盗汗、水肿等危急症。

《黄帝内经》云:“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西医则由各种原因引起粪便毒物滞留体内,导致腑气不通,胃肠蠕动减弱,增加肠道细菌的异常繁殖及类毒素对机体的危害,导致脓毒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甚者出现休克等各种并发症。

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运用“六腑以通为用”及寻求“邪有去路”的原则,辨证论治组方潜药通利二便,把滞留体内的邪气驱出体外,使得病情得到缓解。

同时中医相关研究表明,通腑泻下法可以预防肺、心,脑、胃肠道等并发症的发生。

滞留在胃肠道的毒物,由于阻滞胃肠道气机,导致肺气肃降无权,宣发无力。

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胃肠道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所以适时使用通腑泻下法,可以能增加肠管的蠕动,减轻胃肠胀气,使胃肠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减轻瘀血,提高肺的换气功能,恢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正常生理状态。

通腑泻下法打破毒物滞留所引起的恶性循环,防止病情进一步向恶性发展,提高icu 室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中医下法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在icu中效果显著,在配合西医的降压,吸氧,心电监护等基础治疗下,结合中医下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影响
肺的呼吸运动,所以保证大便的通畅,就能够改善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使的清气得下,水谷精微得发,保证呼吸功能的均匀有力,相关研究表明,中医下法可以改善呼吸功能,缩短通气时间,同时治疗icu的急性中风,可改善患者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增加胃肠蠕动,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调节植物神经紊乱,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的吸收,增加脑供氧,调整脑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减少脑神经损害同时也可以保持电解质平衡等作用,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腹水、肝性昏迷、肝性脑病等危重疾病,中医下法有着显著疗效,西医在治疗中只能是对症治疗,而中医下法,从整体出发,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患者病情,中医下法能够通腑降酶,治疗肝功能不全,攻下逐淤,降低胆红素,袪邪通腑,阻止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肝硬化导致的腹水用中医下法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腹水产生,同时也能通过攻下逐水法排出已经形成的腹水,再者对于治疗肝病后期导致的肝性脑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治疗一些有原发病合并肠梗阻的icu患者有着更好的疗效,我院一直肠癌患者,切除癌变直肠后,行直肠结肠吻合术,术后肠梗阻,出现腹痛,腹水,及电解质紊乱,病情极度危险,西医灌肠容易伤及手术吻合处。

由于长期不能进食,身体虚弱,用小承气汤鼻饲,缓慢促进肠蠕动,解除肠梗阻,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缓解。

而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则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中医下法在治疗一些基
础病合并肠梗阻时,有很好疗效,在固护正气的同时可以祛除邪气,使得病情得到缓解,拯救患者的生命。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下法在icu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在有些西医无法解决的疾病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弥补了西医的不足,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好的为患者减轻痛苦,治愈疾病。

在临床上应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齐清会,王简,回建峰.大承气冲剂对人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结合杂志,2008,24(1):21~24
[2]刘铁军,王立颖,贾桂芝.通里攻下法为主治疗期前肝性脑6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2(6):369
[3]刘涛,张铭链,冯丽华.试论中医下法在胆道危重症治疗抢救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4(1):21~24
[4]蒙旭光.icu患者通腑泻下法应用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19(4):2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