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钢铁工业深度研究报告(上)

中国钢铁工业深度研究报告(上)


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山 东
2011年各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
2008年粗 规划粗钢 吨钢综合 吨钢耗 吨钢烟粉尘 吨钢SO2排放 钢产量, 产能,万 能耗, 新水,t 排放量,kg 量,kg 万吨 吨 kgce 31517 11589 >10000 615 <4 <0.9 4459 5000 620 3.5 1 1.5 1770 3200 620 5 1.2 1.8 2345 4500 600 4 1 4864 5300 650 5 --1654 305 1241 1991 2800 1299 3000
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方案(2020年)
>12 50% 60% 1.5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
>10 50% 50% 1.2 18 3 1.6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
>9 45% 45% 0.7 18 2 1.7
铁路“十一五”规划(2010年)
8 36.2% 34.6%
铁路建设2008年底现状情况 2009年1-6 月铁路投资 增长123.4%, 估计钢材消 费同比增长 约158.0%。
中国钢铁工业深度研究报告 (2009年7月)
金融危机后时代,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地位要由定位来决定
钢铁工业地位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全球经济体好比是一个旋转陀螺:2008年全 球经济总量78.36万亿美元,美国GDP14.33万 亿美元,占18.3%。中国GDP折4.22万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为5.4%。(美国《世界概况》) 地位:中国、东盟等,生产劳动密集型的生 活保障消费品。 发达国家希望:陀螺运行速度越快,稳定性 就越高。我国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程度越 来越高。 我国钢铁定位将由经济发展方向来决定。
指导思想: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
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 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009年2月11日
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 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 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 联合重组与体制创新 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
壮大骨干企业
发展一批重点产品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 积极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小计 河北 山东 安徽 山西 江苏 天津 陕西 江西 湖北 湖南
江 苏
着力推进技术进步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努力减轻环境资源压力
着力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 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山 西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优化布局,推进基地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重点产品 安 徽
来源:网络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7月14日
国 家 建 设 目 标
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依 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国务委员刘延东)

5月、6月和1-6月份累计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率创2005年以来新高(5月同 比增长38.7%,6月同比增长35.3%, 1-6月累计同比增长33.6%),若考虑 价格情况(一、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同比分别下降8.6%、3.9%),实 际增长率更高。
累计同比
月同比
努力实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 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内钢铁市场消费数量增长
• 2009年上半年国内粗钢表观 消费量达到26798万吨,同比增 长10.1%。 • 而粗钢产量达到26658万吨, 仅同比增长1.23%。 • 其中:扣除重复材钢材表观 消费量增长率已达去年以来最 高点。
我国钢材消费流向的变化
政策主导,拉动增长,钢材品种消费
- 国内钢铁增长差异性明显
灾后 重建 电力 能源 安居 工程 交通 运输 电源 电网 港口 机场 城市 轨道 公路 铁路
政策主导,拉动增长,钢材品种消费增长差异性明显
城市轨道建设
我国轨道交通线路预计里程(km)
年份 里程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400 444 621 775 827 >1000 1500
核准情况 第一批核准 第二批筹建 规划中 城市数 15 10 25 8000亿元 总投资额 7000亿元 2015年规划达到长度 2400km 3400km 5000km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三年”规划目标
(2009-2011年)
国务院颁布
5项基本 原则
总量恢复到 合理水平
淘汰落后 有新突破
企业重组取 得重大进展
技术水平得 到较大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增强
节能减排取 得明显成效
2009年粗钢产 量4.6亿吨,表 观消费4.3亿吨, 直接出口占8%。 2011年,粗钢产 量5亿吨左右, 表观消费4.5亿 吨左右,工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 保持4%水平。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对GDP的贡献发生了很 大变化。 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 长效果明显。2009年 上半年资本形成额对 GDP贡献率高达87.3%, 拉动GDP增长了6.2个 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贡献率为-40.8%, 形成拉动制约因素, 拉动GDP增长为-2.9个 百分点。
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内钢铁市场消费数量增长
chijindo@
通过引进消化吸 收和创新,提高 技术装备水平, 一般装备基本实 现本地化、自主 化,大型装备本 地化率达到92%以 上,力争关键技 术、节能减排技 术及高端产品研 发、生产和应用 技术等方面取得 新突破。
重点大中型企业吨 钢能耗不超过620千 克标准煤,吨钢耗 新水量低于5吨,吨 钢烟粉尘排放量低 于1.0千克,吨钢二 氧化硫排放量低于 1.8千克,二次能源 基本实现100%回收 利用,冶金渣近 100%综合利用,污 染物排放浓度和排 放总量双达标。
河 北 山 东 江 苏
部分地方钢铁企业重组政策和措施
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1年,500万吨以上规模大型钢铁企业达到5家以上 培育山东钢铁集团成为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3-5个专业化中型 企业。推动山东钢铁集团对省内钢铁企业的实质性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 中度。加快落实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项目审批并 尽早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底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 到2011年力争前五名企业生铁、粗钢集中度提高到75%,钢材集中度提高 到55%。力争2011年形成1家年产钢3000万吨(包括省外控股企业产能)左 右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的骨干企业。整合冷轧、 镀锌、彩涂等下游工序,完善产业链布局。 全力支持太钢集团联合重组省内钢铁企业,力争到2011年,太钢集团生产 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2015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使太钢集团产能占全 省钢铁产能由目前的25%提高到75%以上。到2011年,全省钢铁企业由目前 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到2015年,钢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适时 组建山西钢铁集团。
拉动钢材表 观消费增加 量4700万吨 (粗钢5000 万吨)
钢坯进口 270万吨
钢材直接出 口935万吨
钢材直接出口 减少1757万吨
国 家 制 定 的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因 素
韩国 21.7%
中东 15.2%
东盟 14.5%
非洲 7.7%
美国 7.3%
欧盟 7.2%
其他 26.5%
上半年国内钢材 表观消费流向图
河北 24.6% 江苏 9.5% 山东 8.8% 辽宁 8.4% 日本 29.8% 韩国 28% 台湾 15.2% 俄罗斯 8.6% 哈萨克斯坦 3.9% 其他 14.5% 外贸出 口下降 21.8% 其中:机电 产品下降 21.2%
钢坯出口 1万吨
建筑业52% 钢材进口813 万吨 工业35% 交通运输业5% 其他8% 钢材间接 出口下降 23.7%
4万亿投资重点去向比重 新增中央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去向比重
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化情况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2005年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年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年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8年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地铁 规划
交通 建设重 点由单 纯拉动 经济增 长提升 为快速 形成国 家交通 网
政策主导,拉动增长,钢材品种消费增长差异性明显
铁路建设
>12
营运 里程
复线 率 电气 化率 客运 专线 煤炭 通道 快速 客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划建 设新线
50%
60%
1.6
4.1
2008年12月31日全国铁 路工作会议:2008年底, 开工建设的新线里程已达 3万公里,投资总规模达 到2万亿元。 2009-2010年约2万公里 新建铁路项目开工建设。 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 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 到50%以上。 原计划2020年目标将于 2013年提前实现。
钢铁工业是产业经济。
其明显特征之一:产业链长而庞杂。 大中型企业更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本地钢铁企业重组趋势明显,保本地 产能规模明确。 削弱优势企业竞争力水平 “近亲结婚”-“聘礼”少或没有 “家长包办”-“拉郎配” 结果:小心悲剧多于喜剧!
努力实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 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内钢铁市场消费数量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