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总复习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总复习


9SiCr(低速切削刃具)
W18Cr4V(高速切削刃具)
CrWMn(小型),Cr12(大型)
5CrNiMo,5CrMnMo(锻模、压铸模) CrWMn(高精度),9SiCr(一般)
特 殊 性 能 钢
不 锈 钢
0.01-1%低中高碳 C含量:两位数(万 Cr含量>13% 分之一) 碳高,Cr相应就高 合金元素:平均质 仅含Cr属于马氏体,且Cr 量分数少于1.5%时 含量一般13%。 不标 含Cr、Ni属于奥氏体。 其他属于铁素体
第2章 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控制
• 重点(2.2,2.3,2.4,2.5) 2.1、纯金属结晶
• 结晶过程:形核和长大 • 结晶条件:过冷度 • 形核方式:自发(均质)形核、非自发(非均 质)形核 • 结晶理论工程应用:增大过冷度、变质处理 (孕育剂或变质剂,增加结晶核心数量或者阻 碍晶粒长大)、振动、电磁搅拌
2.4、钢的热处理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C曲线)
• P、S、T、B、M 的本质 • 形成条件 • 组织形态 • 性能特点
• • • •
P、S、T:渗碳体和铁素体(无过饱和)的两相混合物。 B:铁碳化合物分布在过饱和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M: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B形态受等温温度影响:B上(羽毛状,强韧性较差)、B 下(针状,强韧性好,较好综合机械性能) • 过冷A转变为M的一些规律 影响M形态的因素:碳含量。0.25%以下,低碳M(板 条状;塑性、韧性较好);1.0%以上,高碳M(针状 或竹叶状;硬而脆,塑性、韧性差);二者之间,板 条和针状混合。 影响M硬度的因素:碳含量。碳含量越高,硬度越高, 脆性增大、韧性降低。 影响M转变温度的因素:碳含量。碳质量分数越高, Ms、Mf温度越低,残余A越多。<0.6%碳含量时,残余 A可忽略。
三、钢热处理工艺
1、热处理温度选择基准:以Ac3,Accm,Ac1为基 准,而不是A3,Acm,A1。
2、各种退火温度选择以及退火组织
球化退火温度 过共析钢(工具钢、弹簧钢等)为了便于切削或消除网 状碳化物影响,经常需要球化退火。
扩散退火
完全退火
正火
扩散退火
球化退火
完全退火 正火 球化退火
3.3 铸钢和铸铁
(1)、铸钢牌号:ZG200-400(碳素钢),ZG40Cr(合金钢) (2)铸铁的组织:铁或钢的基体上分布着石墨夹杂;三阶段石 墨化充分进行(F+G),第一第二充分进行,第三阶段不进行 (P+G);第一第二充分进行,第三阶段部分进行(F+P+G) (3)铸铁组织中石墨形态 ♥ 灰口铸铁:粗片状 ♥ 孕育铸铁:细片状 ♥ 球墨铸铁:球状 ♥ 蠕墨铸铁:蠕虫状
主要钢种及用途
低合金高强度 钢
合金渗碳钢 合金 结构 钢 合金调质钢 合金弹簧钢 滚动轴承钢
C含量:两位 数1.5% 时不标
Q420(15MnVN) 桥梁、船舶
20Cr(机床变速箱齿轮),20CrMnTi (汽车齿轮)
0.25-0.5%,一般0.4%, 40Cr(机床主轴),40CrMn(汽车 中碳 连杆 0.5-0.65%中高碳 >0.95%高碳 65Mn,60Si2Mn(汽车板簧) GCr15(小尺寸轴承),GCr15SiMn (大尺寸轴承)
4、淬火温度选择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亚共析钢Ac3以上30 ℃~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c1以上30 ℃~50 ℃)。
• 过共析钢:
淬火前一定要作球化退火,淬火温度和球化退火温度相 同,都是Ac1以上30 ℃~50 ℃)。但正火温度是在Accm以 上30 ℃~50 ℃。 • 钢的淬透性(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主要受合金元 素种类和含量影响)及测量方法、淬硬性(淬火后能够 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受碳含量影响) • 碳含量对钢淬透性的影响:亚共析:随碳含量增加,C曲 线右移;过共析:随碳含量增加,C曲线左移;共析钢淬 透性最好。 • 合金元素对钢淬透性的影响:除Co以外,其余合金元素 溶于A后,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使C曲线右移,淬透性提 高。 • 合金钢往往比碳钢的淬透性要好。
相图中重要的点和线
重要的线
HJB水平线(包晶反应线)
重要的点
J点(包晶点)
ECF水平线(共晶反应线)
PSK水平线(共析反应线)
C点(共晶点)
S点(共析点)
GS线:γ中开始析出α的临界温度线
ES线:碳在γ中的固溶线
PQ线:碳在α中固溶线
重点(有一道综合题): 分析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画出室温平衡组 织示意图,标出各组织组成物,运用杠杆定律计算各 组成相及组织组成物的质量分数()。 • 共析钢 • 亚共析钢 • 过共析钢
5、钢的回火转变
• 低温回火(M回+残余A):保硬度、提韧性、去应力
• 中温回火(T回):高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 • 高温回火(S回):高综合性能 • 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与正火处理所得S的性能区 别:调质组织具有较优综合机械性能
6、钢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 渗碳处理:适用于渗碳钢;渗碳温度900-950(温度越高, 渗碳速度越快,但为了避免奥氏体晶粒过于粗大,温度也 不能太高);表层高碳含量(过共析),获得高硬度、耐 磨。心部硬度低、韧性好。
06Cr19Ni10(奥氏体 型,用量最大,使用 最广。医疗器械), 40Cr13(马氏体型, 防锈手术器械及刃具)
耐 热 钢
同上
中低碳 Cr含量>13% 碳高,Cr相应就高 合金化思想与不锈钢相似, 主要以Cr来提高钢的耐热 性
• Cr含量大于13%才能显著提高钢基体的电极电 位,防止电化学腐蚀。碳质量分数越高,Cr质 量分数相应提高才能具有防腐蚀作用。 • 碳质量分数越低,耐蚀性和耐氧化性越好。奥 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最好。
二、合金的晶体结构
• 固溶体:与组元之一晶体结构相同;置换固溶 体、间隙固溶体 • 金属化合物:晶格类型和特性不同于任一组元。 熔点高、硬度高、脆性大。经常作强化相使用。 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化合物(间 隙相TiC、TiN、W2C;复杂结构间隙化合物Fe3C、 Cr23C6)。 • 组织的概念,成分和工艺决定组织、组织决定 材料的性能。
2.2、合金的结晶
• 合金的结晶:形核和长大 • 匀晶、共晶、包晶合金的结晶过程 • 杠杆定律(综合题10-15分)
2.4、金属的塑性加工
滑移和孪生 滑移系:滑移面(密排面)与滑移方向 临界变形度:超过临界变形度,再结晶后晶粒 细小 T再结晶=(0.35 ~ 0.4)T熔点 再结晶温度与冷加工、热加工的关系 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的工程应用:形变强化(位 错强化的一种)、喷丸强化(提高疲劳强度)
***3.2 合金钢(钢种-应用-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作用-热处理-组织-性能)
合金元素作用(固溶强化、晶粒细化、提高淬透 性、提高回火稳定性、提高红硬性、防止第二类 回火脆性、提高耐腐蚀性、形成单相奥氏体或铁 素体不锈钢) 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
编号
碳含量 <0.2%低碳 0.1-0.25%低碳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
Vk (上临界冷却速度, >Vk,马氏体转变) Vk′(下临界冷却速度, < Vk′ ,珠光体转变)。 炉冷 空冷 油冷 水冷
TTT曲线和CCT曲线的关系: CCT曲线稍靠右、 下—连续冷却时,A完成P转变的温度较低,时间 更长。
D. 合金元素对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影响
☼ 一般来说,提高强度、硬度、耐热性等; ☼ 一般来说,降低铸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第3章 金属材料
• 重点:合金钢(钢种-应用-碳质量分 数-合金元素作用-热处理-组织-性能) 3.1 碳素钢
• 分类: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 • 碳素结构钢:Q+数字(屈服强度),最大到Q275 • 优质碳素结构钢:平均碳质量分数的万分数(两位 数),20(渗碳钢)、45(调质钢,凸轮轴)、65 (弹簧钢) • 碳素工具钢(刃具、量具、模具):T+碳质量分数千 分数(1位或2位数),T7,T10,T13等
刃 具 钢 合金 工具 钢
模 具 钢
低合金刃 0.9%-1.1%高碳 C含量:一位 具钢 数(千分之 >0.7%高碳 一),高于 高速钢 并含大量的W、Mo、 (高合金) 1%不标。 Cr等元素 特例:高速 冷作模具 钢,碳含量 >1.0%高碳 低于1%也不 钢 标 热作模具 合金元素: 0.3-0.6%中碳 钢 平均质量分 数少于1.5% 量具钢 0.9-1.5%高碳 时不标
2.3、铁碳合金的结晶
Fe-C合金相图:掌握铁碳相图,熟悉相图中各 种相的本质、特点
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
L液相: δ相:体心立方、碳在δ-Fe中间隙固溶体 α相:体心立方、碳在α-Fe中间隙固溶体 γ相:面心立方、碳在γ-Fe中间隙固溶体 Fe3C相:复杂结构间隙化合物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呈层片状 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
3、正火温度选择以及正火组织
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Ac1(对于共析钢)、Accm(对于 过共析钢)以上30 ℃~50 ℃, 保温后, 在自由流动的空气中 均匀冷却的热处理。 可作预备热处理或最终热处理(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加 工,经常需要正火处理。低合金高强度钢也常采用正火 (热轧后空冷或风冷)作最终热处理。 正火后的组织: ●亚共析钢: F+S ●共析钢: S ●过共析钢: S+Fe3CII
总复习
第1章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 重点: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 一、纯金属晶体结构、晶体缺陷
•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标定方法,根据指数画晶面和晶 向(综合题10分) • BCC、FCC、HCP特点(致密度,体积膨胀) • 晶体缺陷类型(点、线、面)以及与材料强度的关系 • 四种强化方式: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形变强化)、 第二相(弥散)强化、细晶强化 • 金属的强度与位错密度的关系 • 刃位错和螺位错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