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导语第一单元主题为“青春激扬”,共设置了3课,每课的篇目数量不同,实行群文教学。
《沁园春8226;长沙》这首词单篇构成第一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中外现代诗组成第二课,其中《峨》与《致》这两首为自读课文;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组成第三课。
按文体来看,第一单元就是由诗歌和小说组成的。
按课文内容来看,《沁园春8226;长沙》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具有当时的时代新意。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诗人受到时代、社会等因素影响后创作了这首蕴含谦卑而强劲生命力量的诗作。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热情赞颂了象征欢乐、光明、美丽的云雀。
《百合花》写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的诗歌、小说所表现的不同青春情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学习落脚点在学生对标各时代不同的青春情怀后,产生了对当下青春文化的理解,对自己青春人生的认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人生理想的确立。
本单元承担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单元的设计主题是“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围绕“青春”“时代”“抒情”“文体”“手法”这些关键词来设计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诗歌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自我的青春情怀。
2.勾勒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解读意象具体内涵,学习基本朗诵技巧,尝试以吟诵理解与表达诗歌的青春情怀。
3.品读多样化的抒情方式及语言风格,鉴赏效果的差异,理解诗歌风格的影响因素。
4、把握小说叙述和描写的特点。
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理解人物形象的共生共长性,感受动人的青春之美。
5.赏析严肃主题宏大叙事下的女性表达,品味诗化小说的语言,体会小说的理解文学表达的个性化与多样性。
6.细品本单元作品情感的动人之处,思考“青春的价值”;运用意象和抒情方式,写一首青春之诗。
三、单元情境与任务情境及任务一:学校决定为高一新生设计出版一册名为《青春宣言》的诗歌小集,选编同学们写的诗歌和教材中的部分诗歌。
请你参与诗集的设计与编写,完成相应读写任务。
情境及任务二:电影《百合花》上映已近40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决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重拍《百合花》,现在要做相关的拍摄和宣传工作。
说明:本单元以情境及任务一为主,情境及任务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化小说中的“诗意元素”,思考青春价值,这是为继续完成任务一“写一首青春之诗”做准备,算是任务一的子任务。
四、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教学设计共五课:课前:检阅资料,填写表格及写导读小语第一课:绘与思——抒情形象的感知与揣摩(2课时)第二课:含与露——诗心诗性下的抒情方式(2课时)第三课:个与群——小说的形象塑造及细节描写(2课时)第四课:细与美——宏大叙事的诗化表达(2课时)第五课:读与写——原创入册与测评(2课时)课前:时代、青春与诗【活动1】查阅资料,填写表格创作年份,创作年龄,诗人经历,抒情主人公观察点,创作原因,创作心境。
【活动2】写导读给首先入选的五首诗歌编写一段导读小语。
导读小语可包括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当时的经历等。
第一课:绘与思——抒情形象的感知与揣摩任务一为诗集制作书签,里面包含人像和物象画。
【活动1】绘人逆志若要根据诗歌文本为其各配一幅人物画,请你任选其一,用几句话描述画中的人物特征,并附上绘制意图。
提示:人物特征可包括年龄气质、神态外貌、行为动作等。
1.教师分享《沁园春8226;长沙》示例,供学生参考:个体画: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微蹙眉头,背着双手,在小岛上卓然独立,远眺湘江波涛。
群像画:十七八岁的少年同学三五成群,几位伫立江畔谈天,或手势飞扬,或击节赞叹。
几位在江中凫水,或俯首奋力前游,或仰头开怀大笑。
绘制意图:展现一代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立誓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形象。
2.学生分享作品。
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共同优化创作意图与画面内容的表述。
言之有理即可。
下例供参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个体画:一个约莫二三十岁的青年巨人,浓眉大眼,有着异于常人的魁梧身形,迈开双脚立于地球边上,仰首吹奏着号角。
创作意图:展现一位代表激情与力量的新青年,激情澎湃地吹响着摧毁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的号角,吹响着催生一切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号角。
《红烛》个体画:一位瘦削而挺拔的青年,眉头紧蹙,眼含深思,抿着嘴角,向前方张开怀抱,创作意图:抒情主人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有着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想象是通过红烛的意象展现出来的。
3.探讨与延伸:(1)比较二诗人物画的描述文字,前者与诗歌文本有更为直接固定的联系,后者的处理则相对更为自由,师生探讨原因。
预设:更相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尽管《红烛》情感充沛,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那么显露,而是与红烛的形象相融合。
(2)引入闻一多“三美”理论,为学生介绍其中的“绘画美”——形象、画面与色彩。
除了形象之外,画面与色彩更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活动2】绘象晓情每一个鲜活的人物离不开具体的多彩的画面,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思。
请紧贴诗歌文本,为你的人物画添加3个或以上其他元素,填写下表完成你的构思。
在学生作品的分享过程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鉴赏诗歌“绘画美”背后的艺术特色:或以对比突出特征,或借衬托渲染画面。
画面和情绪是不可分割的,色彩的对比暗示了情绪的对比,色彩的反复渲染推动了情绪的生发。
拓展材料:闻一多先生《色彩》。
【活动3】绘己明心若要为独属于自己的青春构思一首抒情诗,你会如何设定自己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将选择哪些意象作为你的衬托?参考活动1、2的成果,或立足于现实生活,或立足于理想未来,设定独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像。
【活动4】共绘诗集小组内部共同分享活动1、2、3的成果。
组内每位同学以其为创作素材,任选两首诗歌,为其中一首绘制插画页,为另一首打造一枚小书签。
第二课:含与露——诗心诗性下的抒情方式任务二学习诗歌诵读,为朗诵自己的诗做准备。
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
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其不知手舞足蹈;又况厚人伦,美教化,动天地,感鬼神乎?”魏泰的说法,你赞同吗?情感的表达,含蓄与直露,孰优孰劣,抑或本无优劣之分?本次任务将着重探究诗歌表达含蓄与直露的相关话题。
【活动1】缘情明技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出发,在任务一学习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三首诗歌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技巧。
【《沁园春8226;长沙》示例】【《红烛》示例】【活动2】明技析理1. 改一改——请试着让《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一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些。
【诗歌修改示例】白云空中怒涌,壮丽的北冰洋晴景。
太平洋提起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滚滚洪涛,不断的毁坏、创造、努力。
力的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
2.想一想——诗歌哪些表达的改动让能诗歌的情感的呈现更加含蓄。
【词语、句式、修辞、标点等】3.析一析——朗读修改前后的诗歌,赏析两首诗歌表达效果的差异,品味原诗歌抒情“惠特曼式”抒情的特色。
【诗歌抒情特色示例】(1)运用叠词“啊啊”,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运用了“无数”“无限”等具有夸张特性的词语,让情感的抒发更加力度和广度。
(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3)叹号的使用,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具力度。
(4)运用排比的句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呼唤。
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4.比一比——诗歌《红烛》与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的含蓄与直露在意象、表现手法、思维方式、给人留下的主体印象和感受等方面的呈现。
(1)“红烛”这一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古典含蓄之美,而白云、太平洋、洪涛等阔达的意象更便于情感的外放。
(2)《红烛》中诗人用隐喻的笔法、反问的方式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显得含蓄深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反复、排比等手法便于情感的喷薄而出。
(3)《红烛》中呈现的冷静思索,自我否定、顿悟求索的思维特性更容易以含蓄的方式传达,而激扬、呼告的方式更适合直露的表达。
(4)深沉、克制、坚毅的主体印象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宏伟、强力、壮丽、炽热的主体印象更契合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
5.探一探——请查阅相关资料谈谈诗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质、时代原因、创作主张等对抒情方式选择的影响。
郭沫若:时代原因:“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解放,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对自我的解放、对个性的解放, 这才是真正彻底的人的解放。
真正彻底的“自我解放”就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上彻底破除一切世俗的规范和禁忌, 让自我意志能处在一个十分自由的状态和空间, 即无拘无束, 任情任性的全新境界。
郭沫若的创作遵从自我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对新诗的执着,对祖国情感的执着。
个人气质:①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
……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作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②郭老热情坦白,待我们似亲切的父兄;他博学多才,思想纵横驰骋,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而他又那样的正义凛然,挺身在前,他又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
……他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如科学、史学、考古……他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
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
——曹禺(剧作家,1988年任中国文联执行主席)大家眼中的郭沫若豪情满怀、正义热烈。
如此气质的诗人也较易选择热烈直接抒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