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观察,总以为就是指用眼睛看。
其实,“观”指拿眼睛看,“察”则表示用其他多种感官来体察。
今天上第五练《用其他器官体验》,主要就是提醒同学们要善于用好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观察事物,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我认为教材编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强调了观察一样东西时,不一定各种感觉器官一起用上,要有所侧重。
举例:观察苹果,“看”、“尝”是重点,“闻”、“摸”写不出多少内容,“听”却完全没必要。
成文训练是用学到的方法观察一种水果,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为了能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来观察,我选择了写西瓜,并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长圆形大西瓜,上面还沾着泥点,带到了课堂。
先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来看,看大小,启发用什么熟悉的事物来比拟;看形状,也是这样,不要信口开河“圆溜溜的”、“椭圆形”,太简单,写不出多少字数;看颜色,注意上面条纹的形状和条纹颜色、不同条纹中间地带的颜色,还有沾了泥点的那一小块的颜色。
接着是局部解剖。
第一步:研究瓜皮。
我把西瓜洗干净了,让每个同学来掐、捏、摸、捶、舔,想法设法让他们对瓜皮有多方面的直观印象。
第二步:研究瓜肉。
切下一块薄薄的西瓜,削去表皮,把瓜肉让学生们去咬,体会其软脆和甜苦。
第三步:研究瓜瓤。
我从中间横切一刀,西瓜分成两半,我请一个学生回答刚才听到了什么;再指导观察瓜瓤的色泽,根据色泽,请大家判断,这个西瓜的成熟程度;并且挖了很小一块瓜瓤,用三个指头用力捏,直至汁水直滴,最后什么都没剩下,帮助大家认识到,瓜瓤的主要成份就是水;然后我提高音量,提醒同学们留神盯着,瓜子在瓜瓤的分布情况。
哈哈,多数人发现:原来在半圆的瓜瓤中心位置,一粒瓜子也没有;接近中心的地方,瓜子仅有几粒;大多数瓜子分布在边缘。
我抠了三粒瓜子,让大家说说,我刚才怎么抠的,通过抠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聪明的翟光泽同学说:“老师抠瓜子时力气用得不一样,说明有的瓜子就在瓜瓤表层,轻轻一抠,瓜子就掉了下来;有的嵌进里面较深,老师抠起来就比较费力,瓜子抠出来时还带了一点瓜瓤。
”我带头鼓掌,精彩之极,特地表扬了她的“嵌”字用得太棒了。
第四步:研究瓜子。
发给每人一粒湿漉漉的瓜子,请大家捏;再发一粒用纸擦干水份的瓜子,观察瓜子的颜色;再请大家捏,用牙咬,最后把瓜子嗑开。
第五步:研究瓜仁。
这很简单,判断老嫩,尝尝味道。
最后研究吃法。
我把半圆的西瓜切成10份,每人领一份,但别忙吃,先看手里小块的西瓜像什么,转换位置再看。
开吃了,咬了第一嘴,咽下肚子,暂停,指名回答:“你刚才第一嘴咬瓜瓤的哪儿?一头?中间?三分之一处?什么滋味?”接着吃,吃其他位置的瓤肉,再要求发言:“滋味一样吗?哪儿的最甜?”好了,老师不折腾大家了,把剩下的瓜瓤全部吃完。
以前我教写水果时,也有很多同学写过西瓜的,但大多是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或者司空见惯,人人都能观察到的方面。
这次我决定有所突破,因此注重了细节,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比如对瓜瓤以及瓜子在瓜瓤的分布位置的研究、对切成小块的西瓜外形的再次补充观察欣慰的是,根据批改的情况来看,大家都写得生动而且翔实,一些精彩的句子让我喜上眉梢。
如写西瓜整体外形的:“西瓜竖起来像一个顽皮的不倒翁”、“西瓜像吹足气的气球”、“西瓜仿佛秦老师的啤酒肚”……描述西瓜皮上的花纹的:“那些条纹特别像医院重病人床头监视仪上的心电图曲线”、“墨绿色的西瓜皮条纹,好像老师批改作文时给我好句子画的波浪线”……切成小块的西瓜,被描写成“矗立的埃及小金字塔”、“像乘风破浪的帆船”……看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远远超过教师的预估,他们的写作智慧不容小觑。
在教师巧妙的引导和启迪之下,一篇篇美文诞生了,品尝这些佳作,真比西瓜的滋味还要甜。
优秀例文:西瓜(观察作文)神笔作文暑期辅导班项正媛【五年级】桌子上躺着一个大西瓜,像班级联欢会上悬挂的气球,圆鼓鼓的,又像一个胖子吃撑了,肚子胀得受不了。
西瓜上有许多条纹,像海里的波浪,大部分是墨绿色,有的颜色很浅,快接近白色了。
每两道纹线之间的距离也不等,有的宽,有的窄。
瓜皮呢,用力一掐,冒出极少的水份;尝一尝,酸溜溜的,呸;再捏一捏,好硬呀;敲一敲,“咚咚咚”,肯定熟了;摸一摸,有的地方光滑,有的粗糙,尤其是西瓜底部沾了泥点的那一小块,更是不平,颜色也是金黄色,估计平时很少晒到阳光的缘故。
老师削了瓜皮,让我们一个个咬一小口瓜肉,瓜肉很脆,微甜。
听说夏天用瓜肉可以炒出一道菜。
“咔嚓”一声,老师把大西瓜剖成两半,我们发现鲜红的瓜瓤中间没有瓜子,靠近边沿的位置有大大小小的瓜子,颜色有白色,半黑半白,棕黑色。
瓜子很硬,嗑开瓜子,里面有瓜仁,乳白色,放在嘴里一嚼,没啥滋味。
老师把半圆的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个同学一份。
我看着西瓜块,越看越像小船。
先咬一口中间的瓜瓤,嘴一抿,汁水一直甜到心里。
再咬两头的瓜瓤,味道差多了。
我的学生从二年到五年每个年级都有,看来我这瓶子醋晃得还可以!没想到刚刚上二级的三个孩子竟然把西瓜写成了小童话,一会西瓜会跳舞一会西瓜穿着像老师一样美丽的裙子,(今天我就穿着去北京那条白底粉花的连衣裙)挺有意思的。
课上我真有点忙不过来了,年级不同指导起来有点累,但是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高兴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到一种快乐!四我的反思一、观察瓜子每个学生发三种瓜子1、黑色的;2、一半黑一半白的;3、白色的;让他们自己观察,学生发现硬度不同,颜色不同,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儿还提了一点,建议让大家写一写挑选什么样的种子来种西瓜。
然后他们又发现西瓜子很滑,用前面的牙不好嗑,用后面的牙用力过猛还咬碎了。
我发现让他们自己观察后写出的作文很有创意,比我前面引导的要好!二、西瓜的功效因为我在上课前给他们讲了一个日本作家田村茂创作的绘本《蚂蚁和西瓜》所以孩子不但写出了西瓜可以美容制药等,还写出了如果是小蚂蚁还可以把他当成一把伞一个房子,一个滑板等等,总之结尾五花八门。
三、阅读和写作的“生搬硬套”(探讨一下我也不知这么做合不合适)课前我用十分钟讲了《蚂蚁和西瓜》的故事,并做成幻灯片,精美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因为最初总怕孩子不喜欢写作文,而校长却偏偏让我带阅读和写作班,我被逼只好弄出来这个东西,硬往作文课里拉,但没想到孩子不但喜欢而且还想卖这样的书看,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吧!这是一本极富于趣味性的图画书。
漫画似的夸张,和简单的线条,让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散发出一种轻松、幽默的味道。
它只讲了一群蚂蚁是如何将一块被野餐的游客忘在地上的西瓜,分割、搬运、带回蚂蚁窝,并最后用西瓜皮做了个滑滑梯的小故事。
它几乎没有多少文字,但在这本书里,每一只蚂蚁的神态、动作和其他蚂蚁都不同,你完全根据这些图画自己讲出一个特别特别长、也特别特别好玩的故事来。
而让我看得最入神的一幅画,是作者对地下蚁穴的描绘,它就如同一幅市井生活的风俗画一般,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好玩的是蚁穴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些标牌,上面用手写的字体标注着:“糖果”、“饼干”、“奶酪”、“蘑菇种植室”、“宝物”、“正在施工”……蚂蚁是一种勤劳能干、聪明灵活又富有合作精神的动物,也可以说是在现实社会里作为弱小者的孩子的象征,蚂蚁和孩子之间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西瓜,这种孩子们都喜欢的食物在小蚂蚁看来,是多么的庞大!又是多么的诱人!小读者们将会在快乐在快乐的阅读中培养起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群小蚂蚁、一块大西瓜,对比强烈,故事简单而有趣,这也是作者精心的构思所在。
孩子们一定会沉浸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中,同时,也会被蚂蚁们的勤劳、乐天、聪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感染。
以上提的这三条是我刚刚课后的反思,学生的作品他们要拿回家给父母看,我就没收,等明天收上来在把这些来自不同年级孩子的作品挂在这儿!(哪的桌子上?)桌子上躺着一个大西瓜,(哇,比喻非常形象,学生思维被调动的很活跃。
但是这个西瓜有多大?如果用上一个排比句怎样?)像班级联欢会上悬挂的气球,圆鼓鼓的,又像一个胖子吃撑了,肚子胀得受不了。
西瓜上有许多条纹,像海里的波浪,(还是能否用个排比句多举几个事物?)大部分是墨绿色,有的颜色很浅,快接近白色了。
(哪的颜色是墨绿色的,哪是浅绿色的?)每两道纹线之间的距离也不等,有的宽,有的窄。
瓜皮呢,用力一掐,冒出极少的水份;尝一尝,酸溜溜的,呸;再捏一捏,好硬呀;敲一敲,“咚咚咚”,肯定熟了;摸一摸,有的地方光滑,有的粗糙,尤其是西瓜底部沾了泥点的那一小块,更是不平,颜色也是金黄色,估计平时很少晒到阳光的缘故。
(呀!写的棒极了,这些拟声词用在这里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又俏皮,表现了儿童的那份天真。
呵呵,咱们观察瓜皮时的顺序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敲、掐、摸,看颜色,再后是切、尝、捏吧?)老师削了瓜皮,让我们一个个咬一小口瓜肉,瓜肉很脆,微甜。
听说夏天用瓜肉可以炒出一道菜。
“咔嚓”一声,老师把大西瓜剖成两半,我们发现鲜红的瓜瓤中间没有瓜子,靠近边沿的位置有大大小小的瓜子,颜色有白色,半黑半白,棕黑色。
很硬,嗑开瓜子,里面有瓜仁,乳白色,放在嘴里一嚼,没啥滋味。
(看、听、摸、尝、触五种感觉器官用的都恰到好处,以后我们得大力向秦老师学习了!)老师把半圆的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个同学一份。
我看着西瓜块,越看越像小船。
先咬一口中间的瓜瓤,嘴一抿,汁水一直甜到心里。
再咬两头的瓜瓤,味道差多了。
(有什么不一样?吃着西瓜有什么感受?望版主看后能对我指点一二。
)桌子上躺(妙)着一个大西瓜,像班级联欢会上悬挂的气球,圆鼓鼓的(都是圆的吗?),又像一个胖子吃撑了,肚子胀得受不了(够形象!)。
(能不能再说一下它有多大?)西瓜上有许多条纹,像海里的波浪,大部分是墨绿色,有的颜色很浅,快接近白色了。
每两道纹线之间的距离也不等,有的宽,有的窄(西瓜有好几种啊,单一绿色的就不是西瓜了?嘻嘻,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吧?)。
瓜皮呢,用力一掐,冒出极少的水份;尝一尝,酸溜溜的,呸;再捏一捏,好硬呀;敲一敲,“咚咚咚”,肯定熟了;摸一摸,有的地方光滑,有的粗糙,尤其是西瓜底部沾了泥点的那一小块,更是不平,颜色也是金黄色,估计平时很少晒到阳光的缘故。
老师削了瓜皮,让我们一个个咬一小口瓜肉,瓜肉很脆,微甜。
听说夏天用瓜肉可以炒出一道菜。
“咔嚓”一声,老师把大西瓜剖成两半,我们发现鲜红的瓜瓤中间没有瓜子,靠近边沿的位置有大大小小的瓜子,颜色有白色,半黑半白,棕黑色。
瓜子很硬,嗑开瓜子,里面有瓜仁,乳白色,放在嘴里一嚼,没啥滋味。
(老师切开后,当你看到红红的西瓜瓤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老师把半圆的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个同学一份。
我看着西瓜块,越看越像小船。
先咬一口中间的瓜瓤,嘴一抿,汁水一直甜到心里。
再咬两头的瓜瓤,味道差多了(能不能列举几种?)。
桌子上躺着一个大西瓜,像班级联欢会上悬挂的气球,圆鼓鼓的,又像一个胖子吃撑了,肚子胀得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