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命制人王慧一、而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2.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3.动词,相当于“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固定词组】[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②大王来何操?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长夜沾湿何由彻——先生饮一斗而醉,恶(怎么、如何)能饮一石哉!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固定词组】[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君何以知燕王? (5)何以伐为? (6)何以知之?【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何异以孤羊投狼群?[何其]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例: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何……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三、以1.(1)动词:用、使用、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认为、以为例:习以为常——皆以美于徐公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3)让。
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①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经典文言】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请以战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虽董之以严刑——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矫以君命——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窦太后乃竟(最后)中都以汉法。
按照:余船以次俱进——斧斤以时入山林凭、凭借、靠:以郎事孝文帝——以资政殿学士行——少以父任(年轻时候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以无饥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何以知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以其辩得幸太子——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经典文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仆以口语遇糟此祸_____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____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译文:后来刘勋因为图谋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经典文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从你④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经典文言】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韩厥具以实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以为(把它作为)流觞曲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⑤介词,表示带领,率领。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盖以十舰最著前——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
【经典文言】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4.连词,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